蒋猛
-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不同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方式的比较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比较三种大鼠蛛网膜下腔给药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分别作如下处理:重复穿刺(1次/d),椎板切除置管以及经皮置管。设空白对照组。记录操作前后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其一般行为及神经生物学行为;Rota-Rod跑步行为学测试,检查运动平衡与协调功能变化;痛敏刺激测试其对伤害的感受性反应。HE染色评价局部炎症反应,并行甲苯胺蓝染色试验评价不同方法的给药精度。结果重复穿刺组成功率较低,并且引起较多并发症:包括异常的神经行为学表现以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痛觉过敏、脊髓背侧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留置导管可以方便进行后续给药,适合长期的药理学及行为学研究。经椎板切除置管创伤大,严重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并且容易引起脊髓额外损伤(P=0.03)。经皮置管具有最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创伤小,仅引起轻度的脑脊液漏、微弱的感觉运动障碍以及脊髓背侧极轻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给药精度高(P=0.002)。结论3种方法相比,经皮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精确的重复给药途径。
- 郑燕平蒋猛李长丽余壁湘潘春球周望梅史鹏伟黄鹏何耀全廖生武
- 关键词:腰椎穿刺椎板切除经皮置管蛛网膜下腔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研究(英文)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磁共振氢波谱(1H-MRS)表现,了解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Cho)3种物质的代谢规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方法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1例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并进行根治性放疗后经症状及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用化学位移成像法(CSI)行1H-MRS检查。观察各像素中NAA、Cr和Cho的含量、代谢图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结果磁共振成像(MRI)可见放射性脑病病灶中的液化坏死区3种物质含量基本为零,代谢图中无信号;病灶中非液化坏死区NAA轻度升高,Cr和Cho明显降低或为零,NAA代谢图呈高信号,Cr和Cho低信号。病灶周边存在一个区域NAA降低,Cr和Cho升高,NAA/Cr和NAA/Cho<1,代谢图中信号区分不明显。远离可见病灶的区域NAA、Cr和Cho含量及比例正常。结论1H-MRS可显示放射性脑病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大于MRI中可见病变区,从而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 邱士军张雪林张研蒋猛
-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放射性脑病磁共振氢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