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平
-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常用定位方法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比较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筋膜突破组(FP组)、异感组(PAR组)和外周神经刺激组(PNS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每组6例行C4-T3的横断面及注药侧肌间沟的冠、矢状面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v,CT)。结果3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FP组明显高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损伤血管发生率PAR组明显高于FP组(P〈0.01)和PNS组(P〈0.05)。CT结果显示局麻药在臂丛鞘内呈不均匀扩散,仅在肌间沟水平似乎有鞘的特征,其以下有明显的分隔及囊袋,并有伪足。PNS组的总体麻醉效果高于FP组(P〈0.05);尺侧手术麻醉效果FP组低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结论上臂及前臂桡侧手术采用3种定位均可,但FP法更安全简便;偏向尺侧的手术宜采用PAR或PNS定位法,以PNS定位为佳。
- 张干袁新平何绍明周宁方凯凯
-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阻滞异感计算机体层摄影
- 肌间沟臂丛阻滞的CT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臂丛麻醉时将麻醉药注入臂丛鞘内有时不能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臂丛鞘的关系。文中应用CT观察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非异感(non-paresthesia,NPAR)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2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每组随机选择8例行CT检查,扫描范围自C3至T3平面,并行注药侧的冠、矢状面CT重组成像,测量臂丛上、中、下干周围局麻药物的扩散范围。结果局麻药局限性分布于臂丛鞘内,肌间沟水平为完整的鞘样结构,其下方有明显的分隔,局麻药的分布范围在臂丛上干、中干2组间无明显差异,下干PNS组麻醉药分布高于NPAR组(P<0.05)。2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N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结论臂丛鞘是多腔结构,局麻药物注射的位置和深度直接影响阻滞效果,偏向尺侧的手术采用PNS定位效果更好。
- 徐华强袁新平何绍明周宁邵艳波曹波
-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阻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