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存文

作品数:27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视网膜
  • 17篇网膜
  • 9篇病变
  • 8篇视网膜病
  • 8篇视网膜病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7篇血管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6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细胞
  • 4篇增殖
  • 4篇疗效
  • 3篇断层扫描
  • 3篇新生血管
  • 3篇增殖期
  • 3篇视网膜脱离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3篇巩膜

机构

  • 19篇承德市中心医...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承德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3...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7篇裴存文
  • 10篇史少阳
  • 10篇杨洪涛
  • 8篇王洪宇
  • 7篇冯雪梅
  • 6篇段运动
  • 4篇陈晓隆
  • 4篇温力
  • 4篇胡娜
  • 3篇李迅
  • 2篇徐晓鹤
  • 2篇刘建伟
  • 2篇陈宝刚
  • 2篇李建辉
  • 2篇孙艳萍
  • 2篇王丽美
  • 1篇赵运华
  • 1篇张江涛
  • 1篇李建华
  • 1篇郭靖涛

传媒

  • 8篇国际眼科杂志
  • 3篇河北医学
  • 3篇眼科新进展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aardenburg综合征1例
2011年
0引言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眼、耳、皮肤、毛发、骨骼及消化道的染色体遗传病,与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1951年由荷兰眼科遗传学家Waardenburg首次报道。该病的主要特征是:(1)内眦赘皮、外移,相应下泪点异位及睑裂缩小;(2)高而宽的鼻根部;(3)眉毛粗重,连眉;(4)小角膜,虹膜异色或淡蓝色虹膜;(5)前额白发或少年白发.
裴存文冯雪梅史少阳胡娜段运动王洪宇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染色体遗传病发育异常遗传学家内眦赘皮神经嵴
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对全身VEGF浓度的影响
2023年
脉络膜视网膜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视力的严重问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异常表达导致眼底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玻璃体抗VEGF药物注射可快速抑制眼内VEGF水平,有效控制疾病发展,目前抗VEGF治疗已成为眼科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然而,研究表明玻璃体内抗VEGF药物进入循环系统后降低血浆VEGF浓度,药物无意义的脱靶效应可能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对于高龄患者、患有严重合并症患者、哺乳期妇女、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应关注多次注射后的全身VEGF抑制。本文通过探讨抗VEGF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全身不良反应、对侧眼效应、对母乳和早产儿的影响,对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的全身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抗VEGF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王梅杨洪涛王媛媛于立宏王智超裴存文
关键词:玻璃体血浆
Notch信号通路在视网膜细胞发育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视网膜细胞变性和新生血管形成存在于多种常见眼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严重损害患者视力,甚至致盲。多项研究结果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多种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及细胞分化过程,因此,有必要就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在视网膜细胞发育和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网膜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史少阳裴存文陈晓隆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细胞分化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女性T2DM患者并发DR新型危险因素筛选及诊断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将确诊T2DM的253例女性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眼底检查结果是否发生DR将患者分为DR组和非DR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病例资料。利用Graphpad Prism 8绘制ROC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糖尿病(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脉压是女性D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皮下脂肪面积(SFA)是DR发生的保护性因素。构建女性DR风险预测模型Y=1/[1+e^(-(0.138X1+0.265X2+0.477X3+0.023X4-0.007X5-5.304))],X1指DM病程,X2指HbA1c,X3指NLR,X4指脉压,X5指SFA。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95%CI为0.752~0.860(P<0.00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80,最佳临界值为0.335,对应灵敏度为0.798、特异度为0.682。结论女性T2DM患者DR的发生与DM病程、HbA1c、NLR、SFA、脉压相关;模型预测女性T2DM患者DR患病风险具有可行性。
王梅姜超裴存文
关键词:女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elta样配体4单克隆抗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 Delta样配体4(Dll4)参与视网膜内细胞的发育和血管的发生过程,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共同参与诱导和挑选尖端细胞的过程.Dll4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VEGF表达的关系值得关注. 目的 研究Dll4单克隆抗体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对视网膜中Dll4、VEGF及其受体表达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5日龄的新生SPF级SD大鼠与母鼠一起在含体积分数为(80±2)%氧气的密闭玻璃箱内饲养至12日龄,然后返回自然环境下饲养至17日龄以建立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于模型大鼠12日龄时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Dll4单克隆抗体2.5 μl(0.5 μg)为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左眼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体积PBS作为PBS对照组.于大鼠17日龄时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应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中Dll4、VEGF、VEGF受体-1(VEGFR-1)、VEGFR-2、神经纤维网蛋白-1(neuropilin-1)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采用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评估新生血管的严重程度.两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内Dll4 mRNA表达灰度值(Dll4 mRNA/β-actin mRNA)为0.22±0.06,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0.9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9,P=0.000),而2个组间VEGF mRNA及其受体VEGFR-1 mRNA、VEGFR-2 mRNA表达灰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49;t=1.687,P=0.109;t=-1.674,P=0.111);与PBS对照组比较,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小鼠视网膜中neuropilin-1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3±0.08 vs.0.64±0.07)(t=-2.677,P=0.015).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PBS对照组.Dll4单克隆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为�
史少阳李迅裴存文陈晓隆
关键词:视网膜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
有效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及非增殖期视网膜形态改变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形态,并分别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上的变化,评价在不同分期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变化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1岁的老年正常人40人40只眼进行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作为OCT测定的视网膜正常形态的参考值;收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分期后,在标准状态下行OCT检查,选取71人中的71只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渐进性的下降,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DR)中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NPDR)的确变厚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裴存文温力法利王洪宇孙艳萍杨洪涛段运动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CT
垂体瘤术后发生眼内炎眶蜂窝组织炎一例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女,66岁。于北京某医院行经鼻垂体瘤切除术,术后第2d轻微发热,体温38℃,给予物理降温及对症处理后好转;第3d出现左眼球轻微充血,无明显视力下降,未就诊。术后第6d,病人自觉左眼充血加重,视物模糊,就诊于眼科。查体:左眼混合充血,角膜清,前房闪辉(+),晶状体前少量渗出膜,晶状体透明,眼底欠清晰;右眼未见明显异常。
裴存文温力刘卫国法利杨洪涛王洪宇徐蕊孙智慧
关键词:垂体瘤术后眶蜂窝组织炎眼内炎垂体瘤切除术对症处理物理降温
羟苯磺酸钙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并分析探讨治疗结果。方法:选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组,分别为20只眼,给予羟苯磺酸钙0.3g日三次口服,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用药前后分别给予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各象限视网膜内出血数量及OCT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出血点及出血斑、微血管瘤数量明显减少,背景Ⅲ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所减轻,统计分析结果有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中药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
王洪宇裴存文法利段运动于立宏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羟苯磺酸钙中药
Dll4、Notch1在大鼠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Dll4、Notch1在大鼠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70只出生5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35只置于体积分数80%高氧环境7 d建立OIR模型,对照组35只大鼠置于正常空气中。两组大鼠分别于生后第12天和第17天取材,通过ADP酶视网膜铺片、HE染色视网膜切片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血管形态及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Dll4、Notch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视网膜切片可见,实验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数量及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对照组每眼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0.10±0.32,实验组为32.30±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P酶视网膜铺片显示,在OIR造模后12 d中,大鼠视网膜血管普遍收缩闭塞,视网膜后极部及中周部出现大片无血管区;17 d时,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在视网膜周边部存在无血管区,在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的交界处可见新生血管簇形成。实验组Dll4、Notch1蛋白及其mRNA在造模后12 d大鼠视网膜中表达降低,而在17 d时表达增高,实验组12 d与17 d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ll4-Notch1信号途径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功能。
史少阳张媛李迅裴存文陈晓隆
关键词:NOTCH1视网膜新生血管
OCT及mfERG在DR早期及非增殖期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50眼做为实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NPDR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视网膜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OCT联合mfERG测定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裴存文冯雪梅史少阳胡娜王丽美王洪宇段运动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