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
-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VEGF-C/VEGFR-3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1年
- 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原因是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家族是唯一特异性作用于脉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是一组分泌性糖蛋白,包括VEGF-A( 即以往发现的VEGF) 、VEGF-B 、VEGF-C 、VEGF-D 、VEGF-E 、P1GF( 胎盘生长因子)和PD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7 大成员.它们在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 首次由Joukov 在1996 年报道以来,其作为一种特异性的的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调节因子,通过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3) 结合后,能诱导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加,促进实体瘤内淋巴管的新生, 促进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淋巴系统向全身扩散.应用相应的抗体阻断VEGF-C 与VEGFR-3 的结合,可起到抑制淋巴管新生的作用.现将VEGF-C/VEGFR-3 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黄辉蒋宏玲刘美莲赵博
- 关键词:肿瘤淋巴结转移
-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配合同期化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配合同期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宫颈癌术后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32例釆用调强放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釆用普通常规放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早期放化疗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放疗后6个月实验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下消化道、血液学的急性放射损伤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皮肤、泌尿系急性放射损伤严重程度比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患者调强放射治疗配合同期化疗的近期疗效满意,可以减少急性放射性损伤,泌尿系统副反应较少,对放射区域的皮肤保护好。
- 刘美莲赵博白雪黄辉何卓凯蔡锐
- 关键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副作用
- 鼻咽癌远处转移研究的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以放疗和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鼻咽癌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同期放化疗和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远处转移成为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发生远处转移,疗效差,生存率低。早期预测、合理评估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提高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 李思维赵博张荣君何卓凯
- 关键词:鼻咽癌远处转移
- 应用锥形束CT对减少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应用锥形束CT(CBCT)减少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摆位误差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的宫颈癌患者(32例)及子宫内膜癌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采用CBCT采集初次治疗及后续每周放疗的图像,与治疗计划的模拟CT图像进行比较,记录并计算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外扩边界值(MPTV)。根据患者BMI的不同分为BMI≥24 kg/m~2组(23例)和BMI<24 kg/m~2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结果 3个方向摆位系统误差分别为0.22、0.57及0.09,MPTV分别为5.68、7.23及5.41;BMI≥24 kg/m~2组患者的x、y及z轴的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大于BMI<24 kg/m~2组(P<0.05)。结论 应用CBCT可降低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摆位误差,进一步明确MPTV范围,提高IGRT精准度,当患者BMI≥24 kg/m~2时可依实际情况适当增加MPTV,提高治疗效果。
- 张克波赵博
- 关键词:锥形束CT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 Raf激酶抑制蛋白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肿瘤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表达与NPC放疗敏感性的关系,评估其预测NPC患者放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病理确诊为NPC且初治时无远处转移及只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180例患者.以放疗开始5年内鼻咽原发灶和(或)颈部转移灶的照射野内出现复发为放疗抗拒组,均有病理活检证实,且与放疗前病理类型相同;放疗开始5年内鼻咽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射野内均未出现复发的NPC患者为放疗敏感组.两组患者以放疗敏感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进行配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入组患者在接受放疗前肿瘤组织的RKIP,分析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放疗敏感组及放疗抗拒组RKIP阳性表达率(80.0%与26.7%)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498、51.429,P<0.01),且均与放疗抵抗呈负相关(r=-0.535、-0.344,P<0.01).RKIP判别放疗抵抗的指标敏感性80.0%,特异性73.3%,准确率77.2%,阳性预测值75.0%,阴性预测值78.6%,假阳性率26.7%,假阴性率20.0%.结论 RKIP与NPC放疗抵抗呈负相关,可作为一种NPC患者内在放射敏感性的初筛分子标记物,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李思维何卓凯白雪柳正春赵博刘美莲
- 关键词:RAF激酶抑制蛋白鼻咽癌敏感性
- ^(60)Coγ射线照射联合三氧化二砷对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DNA损伤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联合As2O3对SHG4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SHG44细胞为实验对象,3H-TdR掺入法研究As2O3和照射对SHG44细胞DNA合成率的影响;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以DNA彗星尾长及尾部DNA百分含量来比较As2O3、照射分别单独作用及它们联合作用对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联合组SHG44细胞存活率低于As2O3(P<0.01);3组均诱导DNA损伤,联合作用组对细胞DNA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照射及As2O3单独作用组。结论电离辐射和As2O3联合应用对SHG44细胞的杀灭作用均强于电离辐射和As2O3单独作用。
- 黄辉蒋宏玲刘芬菊蔡锐张荣君陈秋秋赵博刘美莲
-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DNA损伤
-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患者20例,在Pinnacle3 V7.0治疗计划系统上对每例患者分别制定4野三维适形放疗(4FC)计划及7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进行放射治疗剂量学对比,评价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结果:1IMRT计划与4FC计划的靶区在平均最小剂量、平均最大剂量,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度度指数HI上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直肠、小肠和膀胱在30Gy以上、结肠在45Gy以上、骨髓在20Gy以上照射剂量水平,IMRT计划照射体积明显低于4FC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0Gy以下照射剂量水平,IMRT计划的小肠和结肠的照射体积高于4FC计划的照射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MRT计划在靶区剂量的均匀性上较差,但在靶区适形性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方面优势更显著,和4FC计划相比,明显减少了小肠、直肠、膀胱、骨髓的高剂量受照体积,从剂量学上分析,宫颈癌术后放疗IMRT计划优于4FC计划。
- 刘美莲赵博陈秋秋张荣君李思维蒋伟
- 关键词:宫颈癌调强放疗危及器官剂量学
- CT引导下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7月对98例鼻咽癌肺转移瘤患者168个病灶行微波凝固治疗的临床疗效,经微波凝固治疗1个月后行胸部CT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的168个病灶在治疗1月行CT复查评价疗效,完全缓解50个,部分缓解44个,稳定44个,进展30个,有效率达82.1%。全部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6.7%,28.3%,13.4%。患者转移灶最大直径大小及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对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结论:微波凝固有较好的长、短期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是治疗鼻咽癌肺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肺转移灶肿瘤最大径、累计转移灶的多寡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总生存。
- 伍红良刘芳贤王文华陈瑶浦京京柳正春黄辉赵博李思维
- 关键词:鼻咽癌微波凝固肺转移
-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新进展被引量:13
- 2012年
-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调强放射治疗作为日益普及的精确放射治疗手段,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增加肿瘤靶区治疗剂量,降低正常组织受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目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如分次间摆位误差的控制,内位器官生理运动的评估,临床靶区与计划靶区边界的确定等。
- 赵博刘美莲
- 关键词: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临床靶区计划靶区
- 恩替卡韦预防鼻咽癌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鼻咽癌治疗中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7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鼻咽癌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2005年5月-2007年1月于该院住院的HBV-DNA阳性鼻咽癌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放化综合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放疗或化疗前1周开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每日0.5 mg,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完成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转归情况、治疗前后血清HBV-DNA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因HBV再激活导致的治疗中断率为3.45%,对照组为11.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研究组患者的HBV-DNA定量结果与ALT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预防性用药能够显著降低鼻咽癌治疗中HBV再激活率。
- 李思维白雪何卓凯赵博柳正春刘光华
- 关键词:恩替卡韦鼻咽癌乙肝病毒再激活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