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兰

作品数:33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文化科学
  • 6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报刊
  • 5篇中文报刊
  • 3篇战时
  • 3篇近代报刊
  • 3篇抗战
  • 3篇抗战时期
  • 3篇办刊
  • 3篇传教士中文报...
  • 2篇中国学术
  • 2篇文化
  • 2篇西学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高校学报
  • 2篇高校
  • 2篇办刊宗旨
  • 2篇出版
  • 1篇电视
  • 1篇电视读报
  • 1篇电视读报节目

机构

  • 28篇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28篇赵晓兰
  • 4篇吴潮
  • 1篇李文冰
  • 1篇华晓红

传媒

  • 12篇中国出版
  • 4篇中国广播电视...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编辑之友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时期浙江报刊的类别与特征被引量:1
2005年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的报刊事业出现了新的繁荣。从主办者的角度看,它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从自身的特点看,它具有与以往各时期浙江报刊不同的特征:第一,除日伪报刊外,抗战时期的浙江报刊找到了政治上的认同点———举起抗日旗帜;第二,杭州沦陷造成全省文化中心转移,形成新的金华———丽水文化中心。
赵晓兰
关键词:抗战时期
三十年:高校学报的改革之路被引量:1
2008年
我国高校学报是伴随着近代大学的兴起而逐渐创办起来的。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我国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以及高校学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报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学报改革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进行,至今已历三十年。
赵晓兰
关键词:高校学报
抗战时期上海孤岛出版中心的演变及其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孤岛出版中心是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在特殊国际关系格局下出现的新的区域性出版中心,是中国在抗战期间唯一处于沦陷区内的区域性出版中心。在其存在的四年间(1937—1941),通过在沦陷区内为大后方大量印刷造货,从沦陷区内发出抗战的呼喊,鼓舞了中国全面抗战的斗志;孤岛出版中心旺盛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产品,满足了抗战时期民众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在抗战时期中国出版格局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孤岛出版中心及时地填补了全国性中心迁移重建的空窗期,发挥了其特殊的、其他区域性中心无法替代的作用。
赵晓兰
关键词:抗战时期
借鉴他山之石 建设出版强国被引量:2
2010年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作用越来越大。国力的竞争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建设出版强国,国际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我们的出版物不能“走出去”,不能影响世界,就不可能成为出版强国。因此,出版国际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中国的出版业走向海外,并具有强劲的文化输出能力,才能阐释中国的发展理念,才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赵晓兰
关键词:出版业文化软实力出版国际化国际舆论环境文化因素
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演变分析
2011年
传教士创办中文报刊的最初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中国第一个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即为典型的宗教报刊。19世纪30年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后偏离了这一宗旨,开始把重点从传教转至宣传西学,实现了从传播宗教到传播西学的转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非宗教性报刊与宗教性报刊并存的局面,进入20世纪后又回到了宣传基督教的原点。传教士中文报刊经历了一个从传播宗教到传播西学最后又回到传播宗教的演变过程。
赵晓兰
关键词: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基督教西学
对学术期刊的版面费问题的反思被引量:6
2009年
版面费又称发表费、文章处理费,它是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学术期刊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版面费的收费标准与学术期刊的级别、知名度以及发稿时间的急缓有直接关系,其收取形式也多种多样:某些学术期刊编辑部只对外稿收取版面费,对内稿少收或不少,另外一些则不管内稿外稿一律收;有的对一般作者收,对知名作者不收,甚至发高稿酬;有的对质量高的稿件少收或不收,对质量差一点的多收;某些刊物以字数或页数为收费标准,另一些则不论文章长短,每篇收取相等费用。所以版面费悬殊很大,一般为几百元,多的达到上千元甚至数千元。
华晓红赵晓兰
关键词:版面费经济转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期刊编辑部中国学术
论红军长征报道的源起、完成及其影响(1935~1937年)
2016年
长征进行期间的1935年,国内外的媒体已经出现了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系列报道。长征结束仅一年之后的1937年,关于长征无论是宏观的全景报道还是微观的细节特写,已经通过国内外的媒体,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这些报道一方面向国内外的读者有效地传递了红军的真实情况,为中共构建了自1927年国共决裂以来所未曾出现的良性舆论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另一方面帮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政治现状,为抗战期间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建立与中共的直接联系提供了相关依据。
吴潮赵晓兰
博客特性及其与传统媒体关系的相关研究
2010年
博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介交流形式.是一个开放、人性化的信息资源平台,在信息传递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使每一位有写作兴趣或表达欲望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使用者无须懂太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无须太关注形式.也不需要多大成本,研究者把博客的这一特性阐释为“零进入壁垒”。博客以其技术门槛低和强大的个人发布功能在网民中快速兴起。
赵晓兰
关键词:媒体关系信息传递网络媒介资源平台
从“一师风潮”看“五四”时期的浙江报刊被引量:3
2006年
研究和宣传新思想的报刊的大量出现,以及发表在《浙江新潮》上《非孝》一文引发的“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影响浙江思想界与报刊界的直接后果。“一师风潮”是1920年全国学生运动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浙江新潮》则对新思想在浙江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赵晓兰
关键词:五四运动
白话报刊的兴起及其主流媒介地位的确立被引量:8
2006年
中国的白话报刊产生于戊戌维新时期,迅速发展于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主流媒介则发生于五四时期。白话报刊的迅速崛起并在较短时间内取代文言报刊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载体,是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
赵晓兰
关键词:白话报刊主流媒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