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生
- 作品数:40 被引量:128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人类骨骼考古中的行为重建被引量:1
- 2021年
- 人类行为重建在探讨古代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等级差异、经济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骨重塑理论和磨损理论,目前可使用3种手段对古人行为进行重建,分别是起止点改变、骨骼测量和古病理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 张晓雯赵永生王芬
- 关键词:经济形态
- 纱帽山滇文化墓地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被引量:8
- 2014年
- 本文对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出土的颅骨进行了多项测量及非测量连续性性状观察。根据颅骨形态特征,纱帽山组古代居民应归入亚洲蒙古人种,并与东亚蒙古人种具有最多的一致性。通过与古代对比组对比发现,纱帽山组与时代较为接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瓦窑沟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西北地区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组关系较近。
- 曾雯潘其风赵永生朱泓
- 关键词:颅骨体质人类学滇文化
- 先秦时期山东地区与东北地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对比研究
- 2011年
- 本文中的山东地区即现在山东省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最短距离约为110千米,其间的庙岛群岛像一条链状桥梁将之连接起来;而在陆路上,位于山东地区与东北地区之间的华北平原则成为两者良好的交流地带。这种地理环境给两个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
- 赵永生
- 磨沟墓地古代居民非连续性特征的观察与研究
- 2017年
- 本文对磨沟墓地古代居民中齐家组和寺洼组的39项非连续性特征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有24项有着较为一致的频率,说明两者有相似的颅骨非连续性特征。通过选择13项颅骨非连续性性状进行各组间的对比,发现磨沟两组与中国北方地区各个古代组别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代表着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太原组,而与现代东南亚蒙古人种、北亚蒙古人种、东北亚蒙古人种以及具有欧罗巴血统的人种关系较为疏远。
- 赵永生毛瑞林朱泓
- 关键词:齐家文化寺洼文化
- 从人骨材料谈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被引量:10
- 2019年
- 枕骨变形和人工拔牙等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西山、淅川沟湾,湖北房县七里河、枣阳雕龙碑等遗址的古代居民也发现有枕骨变形、人工拔牙等现象;而且从遗传特征最为明显的颅面部来看,这四处遗址的古代居民最接近于大汶口文化居民。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些带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器物,且墓葬中亦存在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故而推断这四处遗址应该有从海岱地区迁徙而来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由于未发现大规模的创伤现象,此次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应为和平的人口流动。
- 赵永生肖雨妮曾雯
-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人口迁徙
- 常见古代人类骨骼标本在博物馆中的价值
- 2016年
- 常见古代人类骨骼标本是相对于稀有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保留软组织的人类标本(主要为干尸和湿尸)来说的,一般出土于考古遗址,受年代久远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人体软组织已经腐化殆尽,仅以骨骼形式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文物标本,而且皆属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即晚期智人。
- 赵永生曾雯
- 关键词:古人类标本骨骼博物馆干尸
- 滕州前台北朝至隋代墓葬人骨鉴定报告被引量:1
- 2019年
- 前台墓地位于滕州市羊庄镇北台村,因庄里水库建设,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北朝至隋代墓葬42座,受制于保存条件,仅采集人骨标本31例,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一、性别和死亡年龄分布性别和年龄鉴定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是了解人骨标本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居民的基本状况,而且是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 牛月明申亚凡赵永生
- 关键词:患龋率青年期罹患率
-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对策
- 背景: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老年疾病,在绝经后妇女尤其多发,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骨质疏松症患者逐渐增多,由此导致的胸腰椎压缩骨折也逐年增多。对...
- 赵永生
-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微创治疗椎体成形术
- 也谈海岱地区史前时期居民的拔牙习俗
- 赵永生
-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
- 2023年
-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 赵永生孙田璐张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