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琳

作品数:19 被引量:18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孢粉
  • 8篇植被
  • 6篇全新世
  • 5篇气候
  • 5篇渭河盆地
  • 4篇遗址
  • 4篇植被变化
  • 4篇晚全新世
  • 3篇东南
  • 3篇东南部
  • 3篇中新世
  • 3篇孢粉记录
  • 3篇晚中新世
  • 3篇旅游
  • 2篇新生代
  • 2篇田螺
  • 2篇泥炭记录
  • 2篇气候变化
  • 2篇中全新世
  • 2篇中晚全新世

机构

  • 19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南京博物院
  • 1篇蚌埠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皖西学院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国立高雄师范...

作者

  • 19篇赵琳
  • 11篇马春梅
  • 3篇唐领余
  • 3篇朱诚
  • 3篇鹿化煜
  • 3篇张愈
  • 3篇章锦河
  • 2篇林留根
  • 2篇张红艳
  • 2篇张瀚之
  • 1篇朱光耀
  • 1篇周鑫
  • 1篇王吉怀
  • 1篇黄铿
  • 1篇侯书贵
  • 1篇弋双文
  • 1篇孙国平
  • 1篇庞洪喜
  • 1篇许振
  • 1篇雷昉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3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戴云山晚全新世来植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泥炭记录
赵琳马春梅唐领余Kam-biu Liu张愈方伊曼许振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被晚全新世
福建戴云山中晚全新世泥炭孢粉记录的植被、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泥炭是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尤其是东南季风区的高分辨率的泥炭孢粉记录,对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戴云山山地泥炭位于季风核心区内,是季风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我们选取了位于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山间盆地的泥炭...
赵琳马春梅唐领余Kam-biu Liu张愈
关键词:中晚全新世孢粉植被变化
台湾头社盆地湖沼相沉积孢粉记录的6.2~1.3 cal ka BP以来气候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头社盆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东亚季风区的最前沿,对东亚季风的响应十分敏感,研究其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植被、重建古气候序列,探讨其气候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对头社盆地泥炭—湖泊沉积的AMS14C测年、体积磁化率测试的基础上,基于孢粉记录,重建晚全新世来植被变化,恢复古气候。结果表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分六个阶段:6.2~6.0 cal ka BP,气候凉干,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0~4.0 cal ka BP,气候转暖湿,植被类型为含较多热带成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0~2.2 cal ka BP,气候相对凉干,植被类型转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2~1.9 cal ka BP,气候又变暖湿;1.9~1.7 cal ka BP,气候快速冷干事件,森林退化;1.7~1.3 cal ka BP,气候重转温暖湿润,植被类型为接近现代的沼泽草原。整体上6.2~2.2 cal ka BP的气候变化是由温暖湿润向温凉干燥转变的趋势,这是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导致热带辐合南移,进而导致东亚夏季风减弱,而2.2 cal ka BP之后气候波动较大,可能是在东亚夏季风减弱的背景下,ENSO活动加强与人类活动的干扰下耦合的结果。
黄振辉马春梅齐士峥赵琳
关键词:中晚全新世
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3
2018年
采用GIS空间分析、不均衡指数、核密度指数等方法,以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668个红色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分析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属于集聚型,集中分布在10个省份,形成六大聚集区。(2)红色旅游景点能够全面反映4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4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景点具有不同的聚集、随机分布类型,谱写了不同时代主题的精神序曲。(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个阶段的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革命中心地的历史演进,彰显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选择,诠释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军事智慧。
熊杰章锦河周臖朱顺顺赵琳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点GIS空间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孢粉记录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树为主。2)龙山文化早期,木本花粉含量逐渐降低直至处于低谷期,草本花粉逐渐占主导。胡桃、枫杨、落叶栎、桑等阔叶树数量显著减少,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草本花粉中藜科、蒿属含量少,莎草科、香蒲属数量仍较高,此时植被特征为含少量针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繁盛。Rb/Sr较低,推测该阶段可能存在显著的降温;草本花粉中,禾本科花粉占主导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木本花粉百分含量、Rb/Sr变化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气候突变事件。3)在龙山文化之间的自然沉积层,乔木和灌木数量增加,草本数量减少,木本植物占优势。落叶栎、栗、榆、桑含量高,出现常绿栎,莎草科数量很低,水龙骨数量多,此时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特征。4)龙山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占优势。在乔木和灌木植物中,榆属、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数量较高,含少量的银杏科、松属;草本植物中,藜科、蒿属植物数量少,莎草科植物含量高,反映了含常绿成分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此时,Rb/Sr值较高,因此推测此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5)藤花落遗址地层记录了4500~4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赵琳马春梅林留根朱诚方伊曼张愈
关键词:孢粉分析龙山文化
渭河盆地东南部晚中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琳鹿化煜王翰林雷昉唐领余马春梅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对禹会村遗址ABYT2008探方和ABYT2009探方地层采集的28个土样进行了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在4 500—4 000aBP的龙山文化产生之前,研究区域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占优势,总体体现出干凉的气候特点,但在剖面底部出现环纹藻,体现阶段性湿生环境。在龙山文化时期,研究区域总体以草本占优势,同时生长着松属、落叶栎属、榆属、枫杨属、大戟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和葎草属等及少许蕨类,体现出温凉较干燥的气候条件,其中,龙山文化前期,孢粉浓度较大,木本含量较多,蕨类植物也较多,气候环境较温暖湿润;而龙山文化后期孢粉浓度相对较小,木本含量较少,草本含量较多,蕨类植物很少,气候条件较凉干。禹会村遗址地层忠实记录了4 500—4 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赵琳马春梅张广胜朱诚王吉怀朱光耀
关键词:孢粉龙山文化植被
雪冰孢粉记录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孢粉作为一种可靠的代用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化信息。雪冰孢粉研究以雪冰中的植物花粉和孢子为研究对象,结合雪冰研究的特性和孢粉研究的优势,为气候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雪冰孢粉是古植被的直接反映,可用于重建湿度、温度和人类活动。归纳了雪冰孢粉的古环境意义,总结了雪冰孢粉研究的空间分布状况,概述了雪冰孢粉记录的研究进展。现阶段雪冰孢粉研究在源区与传播特征、季节变化特征、辅助雪冰定年和古气候重建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北极地区有区域性的雪冰孢粉现代过程研究工作,而山地地区研究主要关注单个冰帽,并有若干学者在孢粉重建古温度以及孢粉重建古湿度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尝试。目前研究表明,雪冰孢粉对湿度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并且在温度重建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特别在青藏高原,藜科、蒿属、禾本科以及莎草科花粉的百分比变化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湿度变化信息。此外,雪冰孢粉记录的草原、草甸和荒漠植被类型的转变能够提供温度和湿度变化信息。但是,这些孢粉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研究也并不深入。青藏高原雪冰孢粉现代过程和古气候重建等应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
黄壬晖侯书贵马春梅刘科于金海张王滨赵琳庞洪喜宋靖
关键词:雪冰冰芯孢粉气候代用指标古气候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尚广春李亮马春梅弋双文弋双文赵琳
关键词:粒度干湿变化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演化被引量:27
2018年
亚洲季风气候起源与演化受海陆地貌格局和全球温度变化等影响。关于亚洲季风气候起源的时间,有第四纪早期、晚中新世、早中新世至渐新世晚期、始新世等多种说法。获得连续的长时间的季风气候变化记录,是认识亚洲季风起源和演化过程的关键。渭河盆地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处于现代亚洲季风降水影响边缘区域的断陷盆地。从始新世开始,渭河盆地接受了厚度超过7000 m的较为连续的河湖相沉积物,在晚中新世约7 Ma开始堆积同期异相的风尘沉积。盆地汇集了1.35×105 km2受季风降水控制的渭河流域地表径流,因此,渭河盆地可以看作是新生代亚洲季风降水的雨量筒。过去10年,我们对渭河盆地新生代红河组、白鹿塬组、冷水沟组、寇家村组、灞河组、蓝田组和三门组、洩湖组等沉积序列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认为渭河盆地的沉积序列记录了从中始新世温室地球(greenhouse)到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与全新世冰室地球(icehouse)亚洲季风降水阶段演化的过程。研究认为,在从中始新世约45 Ma到晚上新世约3.4 Ma漫长的气候演化过程中,渭河流域处于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降水量较多;早更新世约2.6 Ma以来,降水总体减少,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变幅和变频增大。季风降水的这种两阶段演化可能受到全球温度(尤其是北半球冰量)演化的驱动,也与海陆地形格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生长和副特提斯海退缩有一定的联系。亚洲季风降水演化是在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赤道辐合带(ITCZ)移动驱动的季风降水带位置和宽度有关。
鹿化煜张瀚之王逸超赵琳王翰林孙文峰张红艳
关键词:渭河盆地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季风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