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宜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3H指数:9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客赣方言“名词+雌/雄语素”结构不表雌雄现象探析被引量:12
- 2006年
- “名词语素+雌/雄语素”却不构成表雌雄性别的名词,这一现象在客赣方言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这些雌雄语素本来自于指人的名词,有实词意义,与名词语素组合为新词后,起初仍保留实词意义,后来逐渐虚化为标志性语素了。这类词语从一开始并不表示雌雄,但是命名之初,雌雄语素的选择体现了人们把性别意识迁移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文化心理。
- 邵宜
- 关键词:客赣方言迁移文化心理
- 赣语宜丰话"约数(量)"的表示方式被引量:3
- 2004年
- "约数(量)"的表达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约数(量)"的表达呈现出方言的复杂性,不同的方言在格式和功能上表现出差异。赣语宜丰话"约数(量)"的表示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在表示"约数(量)"的同时还有小称的附加功能。这种现象在其他的汉语方言里也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 邵宜
- 关键词:赣语小称
- 赣语宜丰话“得”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宜丰话中与动词搭配的[t(?)?]或[t(?)](写作“得”)有能愿动词、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介词四种用法。文章通过描写与分析,认为宜丰话里的“得”有三个不同的来源,能愿动词自成一类,结构助词用法与动词“得”、时态助词用法与近代汉语“着”有继承和引申的关系。而介词用法由于不存在前置可能实际上是假介词,其真面目还是时态助词。
- 邵宜
- 关键词:语法意义
- 吉隆坡现代粤语阳上变阴去现象解因
- 吉隆坡的华人目前主要通用广东话,城市郊区还有一些地方的华人讲客家话。根据发音人介绍,吉隆坡很多华人原来并不讲广东话,而是说客家话,目前还有一些人回到自己的社区和家里同街坊、家人讲客家话。早期定居吉隆坡的客家人在习得粤语的...
- 邵宜冼伟国
- 关键词:客家人
- 从几个标记助词看赣方言与近代汉语的关系
- 标记助词大量产生于近代汉语,并伴随着汉语的发展日臻成熟。汉语方言的差异古已有之,扬雄作的《方言》便是明证。本文讨论的标记助词均与动词相关,但与一般体标记不同,它并非动词的黏着成分,而是附在一个动词短语(通常是动宾结构)后...
- 邵宜
- 关键词:赣方言近代汉语动宾结构
- 文献传递
- 普通话双音节词语轻声化的诱发机制被引量:5
- 2004年
- 对各类结构的双音节词语从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双音节词语轻声化与其中一个语素的语义弱化有关,不论在什么样的结构里,只要两个语素表达的意义不是同等的重要,那么弱化的一方在语音形式上就容易产生轻声现象,此外口语化程度也是导致轻声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 邵宜
- 关键词:普通话双音节词轻声
- 论赣方言的音韵特征
- 邵宜
- 关键词:赣语音韵汉语方言
- 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被引量:20
- 2005年
-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 邵宜
- 关键词:处所词连谓结构语法化
- 赣方言语助词“时”的语法功能及与近代汉语之比较被引量:4
- 2010年
-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 邵宜
- 关键词:语义虚化赣方言语助词
- 现代汉语节律的教学问题被引量:4
- 2003年
-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节律,教材不是没有提及就是内容单薄,无法使人们对现代汉语的节律有充分的认识。一般来说,语调、轻重音、节奏等是构成节律必不可少的成分。节律基本特征是:句末语调与句子语气的关系并不像一般教材所说的那么简单;轻重音格式除了"重+重"和"重+轻"外,还有"重+中"的模式;节奏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本文的结论对于"现代汉语"课程节律部分的内容是一种重要补充。
- 邵宜
- 关键词:节律语音教学语调语气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