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刚

作品数:3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艺术

主题

  • 6篇音乐
  • 5篇弦乐
  • 5篇管弦
  • 5篇管弦乐
  • 4篇管弦乐作品
  • 4篇和声
  • 3篇作曲
  • 2篇旋律
  • 2篇音乐分析
  • 2篇织体
  • 2篇湿壁画
  • 2篇数控
  • 2篇作曲法
  • 2篇现代音乐
  • 2篇小调
  • 2篇技法
  • 2篇技法研究
  • 2篇壁画
  • 2篇变奏
  • 1篇调式

机构

  • 15篇山东师范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郑刚
  • 1篇葛晓明
  • 1篇郑晓莹

传媒

  • 3篇天津音乐学院...
  • 2篇人民音乐
  • 2篇当代音乐
  • 1篇音乐创作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中国音乐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音乐探索
  • 1篇音乐生活
  • 1篇中央音乐学院...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黄钟(武汉音...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林德伯格十二音和弦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马格努斯·林德伯格(Magnus Lindberg,1958—)是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管弦乐作曲家之一。十二音和弦是林德伯格体系化和声技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卢托斯拉夫斯基十二音和弦的进一步发展。他在创作中系统使用的独树一帜的和声技法,为他的管弦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现代音乐的和声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
郑刚
关键词:和声技法现代音乐
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
2010年
《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以下简称《调性和声》),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斯蒂凡·库斯特卡博士(Stefan Kostka)和南卡罗来纳大学多萝茜·佩恩博士(Dorothy Payne)合著。自1989年以来,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在内的800余所美国大学,及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些大学(如英国)一直将其选作教材。
郑刚
关键词:20世纪音乐和声普林斯
林德伯格管弦乐作品《坎蒂加》变奏技法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林德伯格以一系列特定的十二音和弦为基点创作出复杂多变的织体形态,并由此构建《坎蒂加》的第一部分,继而将整部作品在第一部分基础上经由"变奏地发展"而完成。本文深入探究其结构过程,归纳总结其技法特点与创作规律,为我国管弦乐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与借鉴。
郑刚
关键词:变奏
诉蒙山小调
2020年
郑刚
关键词:小调
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
《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以下简称《调性和声》),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斯蒂凡·库斯特卡博士(Stefan Kostka)和南卡罗来纳大学多萝茜·佩恩博士(Dorothy Payne)合著。自1989年第二版以来,包括...
郑刚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理念和声教学和声理论
文献传递
聊斋俚曲曲牌【耍孩儿】音乐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耍孩儿】是聊斋俚曲中使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曲牌,在蒲松龄所遗留下来的十五部聊斋俚曲中有十二部使用了该曲牌,其中四部还以此单独成篇。笔者以"曲牌唱词使用方言、格律明确"与"曲牌旋律基于第一乐句变化而成"为纲对聊斋俚曲曲牌【耍孩儿】进行详尽分析、系统归纳,为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作曲技术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郑刚郑晓莹
关键词:曲牌聊斋俚曲变奏
西器中乐谱华章贺盛世——姜万通管弦乐作品《庆典序曲》研究
2024年
序曲(Overture)源于法语“ouverture”,指17世纪芭蕾、歌剧或清唱剧庄严的序曲,18世纪沿用至交响曲中。它常常分为两个及以上的部分,既可以用于引入戏剧作品,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序曲。海顿和莫扎特的一些序曲有时也会从歌剧中分离出来而作为音乐会曲目演奏,贝多芬为剧院开幕或爱国庆典而创作的几首作品成为标准的音乐会序曲。浪漫主义的音乐会序曲则往往有一个历史的、诗意的或形象的标题,如韦伯的《精灵之王》(Der Beherrscher der Geister,1811)、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826)与《芬加尔群岛》(The Isles of Fingal,1830)等。
郑刚
关键词:管弦乐作品门德尔松清唱剧《仲夏夜之梦》戏剧作品序曲
高为杰《焚琴》数控支声作曲法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焚琴》是高为杰先生为怀念青城派古琴名家侯作吾先生而作。在这部民乐室内乐作品中,作曲家自创的数控支声作曲法以预置的母旋律为音高来源,以源于卢卡斯序列的五种时值模式控制音符的时值并确定音高,由这种新的支声手法所生成的新旋律、新织体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传神地表达了虽然琴被焚毁、丝弦绝响,但在内心深处依然可以听到高山流水之天籁,并热诚畅想被焚之琴会“复活”,音乐更永远不会磨灭的美好愿望。
郑刚
关键词:数控
两种体系 择一而用——“Period”与“One-part form”的溯源与辨析
2023年
早期的“Period”仅表示周期或“用点来标记句子结尾”等段落划分之意,后来逐渐具有了由若干乐句构成的“乐段”的特定含义,兼为最小的曲式结构类型,属于较早出现的一种理论体系。当“One-part form”作为最小的曲式结构类型“一部曲式”这一新的音乐术语出现时,表明Period乐段是构成一部曲式最重要、最常见但并非唯一的基本构成单位,属于稍后出现的另一种理论体系。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时,应在厘清二者之区别的前提下择一而用,可避免因混淆或混用而引发不必要的混乱或争论。
郑刚
关键词:PERIOD乐段
高为杰《山居》数控式新技法、新旋律、新织体及其意象表达
2024年
高为杰《山居》的创作灵感源于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在这部民乐室内乐作品中,作曲家运用自己新创的“数控支声作曲法”,以预置的次序固定、律动固定、音区固定的母旋律为音高来源,以源于斐波那契序列的四种时值模式控制音符的时值并确定音高。由这种数控式新技法所生成的新旋律、新织体形成了作品简约的音乐风格,传神地表达出中国山水诗中山水环抱的意象,表现了作曲家所神往的人在自然山水间,心无羁绊而凝思冥想的境界。
郑刚
关键词:《山居》斐波那契序列意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