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亚琳

作品数:29 被引量:12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9篇岷江上游
  • 7篇生态位
  • 7篇干旱河谷
  • 6篇聚落
  • 5篇生境
  • 3篇生境适宜性
  • 3篇数据集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岷江上游干旱...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地震
  • 2篇信息系统
  • 2篇载力
  • 2篇山地环境
  • 2篇适宜性
  • 2篇特征线

机构

  • 29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省环境政...
  • 1篇太原学院
  • 1篇四川省核工业...

作者

  • 29篇郭亚琳
  • 26篇王青
  • 9篇闫卫坡
  • 7篇李富程
  • 6篇樊敏
  • 5篇石敏球
  • 4篇周琴
  • 3篇张宇
  • 3篇刘延国
  • 1篇赵丽
  • 1篇蒋勇军
  • 1篇翟真
  • 1篇刘影
  • 1篇俞音

传媒

  • 3篇全球变化数据...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测绘科学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樊敏郭亚琳李富程王青
关键词:生境适宜性
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特征
2016年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情况是检测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SPOT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以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分析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99~2009年,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林地面积增加22.58 km2,理县和汶川县增长率较高,分别为87.5%和89.75%;2)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林地以2 401~2 600 m为中心呈准正态分布,林地面积增加集中于海拔1 801~2 800 m地带;3)林地主要分布于15°~25°之间,不同坡段林地面积均增加,增幅介于36.31%~73.68%之间;4)林地分布呈现北坡与西坡高于南坡与东南坡的特征,受水分与湿度条件影响,北坡和西坡方向上林地增加最多,分别为64.02%和62.78%。因此,由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聚落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刘影郭亚琳王青
关键词:林地土地覆被干旱河谷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流域干旱河谷边界位移与气候变化数据集
2023年
干旱河谷是中国横断山区一种独特的地理生态景观类型,干旱河谷边界位移是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指标之一。基于SPOT遥感影像,采用双轨判读、人工目视解译方式,得到岷江上游流域干旱河谷边界数据;利用流域气象站点数据,采用径向基函数法,明确了岷江上游气象要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均相对湿度、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异;并探讨了1999-2013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位移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3年,岷江上游气候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干旱河谷边界的平均海拔下降(0.76±0.26 m/a),并与区域年降水量变化(p=0.011<0.05)、年相对湿度变化(p=0.020<0.05)以及气候变化(p=0.010<0.05)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因此,干旱河谷边界的下移表明流域气候变化有利于干旱河谷生境的改善。该数据集的研发丰富了岷江上游流域气候变化信息,准确反映了流域干旱河谷边界位移的基本趋势,可为深化全球变化下的区域响应研究、指导干旱河谷区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该数据集存储为.shp、.tif、.xslx数据格式,由46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6.34 MB(压缩为1个文件,2.59 MB)。
郭亚琳闫卫坡王青王青杨敏张玉韩云伟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一种评价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变化贡献度的方法
一种评价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变化贡献度的方法,该法选择山地环境中对外力作用敏感的特征“线”(带),如雪线、冻土带、林线、树线等,应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这些特征线(带)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格局,与DEM精确配准,制作这些...
王青李富程郭亚琳
区块链支持下的山区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架构探究被引量:2
2023年
山区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可为实现信息的真正共享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山区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应用数据融合、信息提取、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集成农产品生态地理、统计资料、科技服务等信息,形成精细化的分布式农产品信息数据库,为农产品市场分析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数据支撑。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农产品信息共享联盟链体系架构,形成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维护的去中心化信任系统网络,实现多主体间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交流,为解决山区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闫卫坡郭亚琳郭亚琳王青胡琪韩云伟
关键词:农产品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平台
供需动态平衡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
2023年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认知区域人地系统发展潜能、评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判据。在系统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资源环境承载力: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空尺度下资源环境供给侧与区域发展需求侧的数理关系的弹性阈值,可表征为一个状态方程;2)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条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关键主控要素;3)识别主控要素、建立供需清单、明确供需网络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4)现代地学技术、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地理探测器、系统动力学等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为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岷江上游典型流域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并动态评估了该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弹性阈值及承载状态。基于供需动态平衡理念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新的测算工具。
闫卫坡郭亚琳郭亚琳王青韩云伟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林-农-草地土壤水分特征与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7年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水分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子。以干旱河谷典型区生态林、经果林、农地和荒草地4类土壤含水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类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平均含水量依次为:农地(18.62%)>生态林(17.47%)>经果林(16.53%)>荒草地(11.25%);(2)从干旱河谷(1500 m)到天然林下线(2500 m)的山地垂直方向上,林地土壤含水量呈浅U型分布;海拔2100~2500 m土壤含水量均值为19.77%,海拔1900~2100 m为13.72%,海拔1500~1900 m为16.00%;(3)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最为显著,农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则相对稳定;(4)土壤水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剖面分布特征;(5)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差异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14%是界定林-草地的分界值。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唐香君郭亚琳樊敏王青赵丽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岷江上游
增头寨聚落生境功能区划与林分可视化研究
2013年
山区聚落与宜林地的优化配置研究,是揭示山区聚落人地关系的科学方法,能够为划分退耕还林和人工植被类型的空间范围提供科学依据,可直接服务于当前山区聚落新农村建设与规划。本文选取杂谷脑河流域典型山体聚落———增头寨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提取聚落土地利用、覆被信息,以此对增头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及聚落宜林地优化配置。同时,基于增头寨植被生长数据,利用SVS林分可视化技术,以花椒林为例,进行林分三维可视化研究,并详细分析、讨论了样地树高分布、径阶分布、冠幅比分布、森林覆盖率等林分信息,揭示林分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规律。
周琴王青俞音郭亚琳闫卫坡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林分可视化岷江上游
岷江上游林树下线地理分布及实地调查样本点数据集(1999-2009)被引量:1
2017年
林树下线是干旱河谷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地理生态现象,针对林树下线地理分布和位移过程的研究是揭示山地环境自然变化过程与人类活动环境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影响下的区域响应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基于地理学野外实地调查,在岷江上游流域林树下线分布区采集了149个样本点;利用3S技术,以SPOT-2、SPOT-4(10 m全色波段和20m多光谱波段,1999年)和SPOT-5(5m全色波段和10m多光谱波段,200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ASTERGDEM数据(分辨率30m),参考研究区植被类型图,得到1999年和2009年的岷江上游林树下线地理分布数据集。结果表明:①岷江上游林树下线集中分布于海拔1,400-3,800 m、坡度6°-15°的V型河谷谷肩上部地带,并表现出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分布特征;②1999-2009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林树下线在聚落区与非聚落区的空间位移差异显著。该数据集存储为.shp、.tif、.kmz和.xslx格式,压缩后数据量为1.39 MB。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理研究》2015年34卷第11期。
王青郭亚琳翟真
关键词:岷江上游森林群落样本点
雅安地震灾区宝兴县聚落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宝兴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在汶川和芦山两次强地震的作用下,聚落及其山区生态环境损毁严重.利用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聚落生境因子,揭示山区聚落生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V值、NNI指数、VCM曲线和分形模型,阐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海拔1 900m以下、坡度小于35°且阳坡地带是宝兴县聚落的主要分布区,是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的反映.山区聚落主要沿河流集聚性分布,且集聚特征显著.可为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王海茳郭亚琳王青
关键词:聚落GI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