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建斌

作品数:2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闽江学者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种植体
  • 5篇牙周
  • 5篇去卵巢
  • 5篇去卵巢大鼠
  • 4篇口腔
  • 3篇牙种植
  • 3篇牙周炎
  • 3篇质粒
  • 3篇种植体骨
  • 3篇种植体骨结合
  • 3篇细胞
  • 3篇口腔种植
  • 3篇基因
  • 3篇基因治疗
  • 3篇骨结合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代谢

机构

  • 17篇福建医科大学...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莆田学院附属...
  • 1篇福州大学
  • 1篇泉州医学高等...

作者

  • 22篇郭建斌
  • 11篇陈江
  • 9篇闫福华
  • 6篇吴东
  • 6篇黄文秀
  • 5篇赵欣
  • 5篇马守治
  • 3篇江俊
  • 2篇许志强
  • 2篇肖妍君
  • 2篇蒋剑晖
  • 1篇骆凯
  • 1篇郑敏谦
  • 1篇何炳蔚
  • 1篇杨进
  • 1篇李艳芬
  • 1篇姚丽艳
  • 1篇李大兰
  • 1篇简小冲
  • 1篇陈群

传媒

  • 5篇口腔医学研究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口腔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口腔医学
  • 1篇福建教育学院...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海峡科学
  • 1篇转化医学研究...
  • 1篇全国口腔颌面...
  • 1篇全球华人口腔...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尾静脉液压法导入人白细胞介素-10质粒在大鼠牙周膜的表达
2013年
目的探讨尾静脉液压法导入质粒后外源基因在大鼠牙周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h1L-10组与Veetor组,尾静脉液压法导入质粒后,肝脏冰冻切片及血清检查外源基因的表达。取上颌第二磨页牙周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h1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荧光镜下可见她肝脏冰冻切片显示人丛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尾静脉液压法导入h1L-10质粒24h后肝脏组织巾有较离的h1L-10蛋h表达。导人h1L-10质粒4h后即检测到h1L-10表达,8h时可达高峰。牙周膜区域未显示明显的h1L-10蛋白表达。未能检测到空载体组大鼠h1L-10蛋白的表达,结论尾静脉液压法导入h1L-10质粒后能使外源基因在大鼠体内获得相对稳定的表达,但在大鼠牙刷膜区域未能观察到h1L-10蛋白的表达。
郭建斌闫福华马守治陈江
关键词:牙周膜质粒
尾静脉高压注射hIL-10质粒对去卵巢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发生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hIL-10基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SHAM+hIL-10组,SHAM+VECTOR,OVX+hIL-10组,OVX+VECTOR组),每组24只。术后即刻将各组大鼠随机分成3小组,分别于术后12、14、18周建立实验性牙周炎模型。术后12周起,每周给予尾静脉加压注射hIL-10质粒(1、3两组)或空载体质粒(2、4两组)1次。丝线结扎后2周,处死大鼠。结果 hIL-10基因可在血清中表达,抑制血清TNF-α和TRAP 5b的升高(P<0.05)。大鼠牙周膜的IL-1β和TNF-α阳性细胞数目不同程度地减少(P<0.05)。结论 hIL-10基因治疗不能抑制去卵巢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吸收,但对牙周膜IL-1β和TNF-α有抑制作用。
马守治闫福华郭建斌江俊赵欣肖殷
关键词:牙周炎牙槽骨吸收
影响正畸用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的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固定矫治患者167例,总计植入微螺钉种植体360颗。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15个临床变量(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口腔卫生、上下颌骨、左右侧、区域、附着龈宽度、品牌、长度、直径、医生、植入和加载方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360颗微螺钉种植体有34颗发生松脱失败,成功率90.56%。成功率与患者的年龄、口腔卫生、垂直骨面型、植入部位(上下颌骨)、左右侧和附着龈宽度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性别、矢状骨面型、唇腭侧位置、医生、植入方式、加载方式、品牌、直径和长度无相关性。结论为了获得更高的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医生应对患者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规避。
郭建斌邹耿森郑輝蒋剑晖黄文秀吴东陈江
关键词:骨螺丝牙种植体正畸支抗
基于3D打印技术的种植手机引导导板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利用CBCT、3D打印技术等设计制作新型口腔种植导板和种植手机引导装置,应用于临床并对其进行精度评价。方法:利用Mimics、Simplant等软件设计制造种植外科导板,分为套筒引导(A组)和种植手机引导(B组)行种植手术。分析虚拟与实际植体的偏差,比较2组的精确度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5例患者的92枚植体,A组44枚和B组48枚,测量虚拟与实际植体在颈部、顶部、深度、角度偏离值:(0.82±0.47)mm,(0.97±0.52)mm,(0.81±0.42)mm,(7.89±4.24)°。两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α=0.05,得到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认为两者的偏离值的总体均数不相等。结论:套筒引导和种植手机引导精确度基本无差别,两者的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等优点。
周勇陈婉璐黄文秀吴东肖妍君林东郭建斌蒋剑晖何炳蔚陈江
关键词:3D打印
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一种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植骨区域的成骨影响。方法选取上颌前牙缺失伴牙槽嵴唇侧骨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植骨术后戴入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照组无佩戴。通过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的CBCT数据,对比在采用或不采用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的情况下,在植骨术后6个月的成骨情况。结果最终入选并观测17个植骨位点,其中试验组7个位点,对照组10个位点。试验组在嵴顶下2 mm和4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观测水平处的水平骨吸收率(P=0.001)。各组牙槽嵴顶下2 mm处的水平骨吸收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组别中嵴顶下4 mm处的骨吸收率(P=0.003)。结论本研究所使用的外置型空间稳定装置对于维持空间稳定、减少骨吸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苏恩典陈苏林郭建斌黄文秀吴东
关键词:成骨GBR
CAD/CAM手机导航技术的精度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采用自主设计、制作CAD/CAM手机导航装置来实现精确的种植手术。方法:采用引导种植手机的方式来对种植位置、角度、深度等进行控制,以实现对种植手术的全程引导。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拟牙列及颌骨缺损患者牙列和颌骨模型。采用与手机导航装置相配合的种植手机,利用种植导向模板预备12个2.8mm种植孔。比较分析拟种植位点与实际种植位置在种植体颈部、尖端、深度及角度上的偏差。结果:种植孔中心线在颈部及顶部较拟种植位点的偏差分别为(0.42±0.21)mm(0.22~0.82mm)和(0.39±0.19)mm(0.10~0.78mm);角度偏差为(1.93±1.35)°(0.35°~5.40°);深度偏差为(0.25±0.11)mm(0.15~0.53 mm)。结论:体外实验表明CAD/CAM手机导航装置引导的实际种植位置与模拟种植位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肖妍君陈江黄文秀吴东樊牮郭建斌
关键词:手机导航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及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郭建斌陈江
关键词:基因治疗骨结合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及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将携带人白细胞介素-10(human interleukin-10,h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经尾静脉高压注射的方法导入大鼠体内,探讨hIL-10基因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及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为hIL-10...
郭建斌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骨质疏松症基因治疗骨代谢种植体骨结合
文献传递
拔牙窝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后的组织再生情况:一项临床观测、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的结果
2013年
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的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的成骨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骨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的组织形成.平均新生骨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的新骨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Rodrigo NeivaGiorgio PagniFrederico DuarteChan Ho ParkErica YiLindsay A. HolmanWillianl V. Giannobile郭建斌闫福华
关键词:引导骨组织再生CT检查拔牙窝组织学术后引导骨再生术
短种植体在后牙区的应用——为期1年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应用短种植体(7mm)修复后牙缺失的临床资料较为有限。目的:报道在颌骨萎缩的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7mm)负载1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7名患者,用217枚种植体支持165个固定修复体。手术植入时即安装好最终基台,11名患者(18枚种植体)采用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暂时冠/桥即刻负载。在患者水平观察以下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结果:随访7个月后有3名患者5枚种植体失访。1年随访期内.127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217枚种植体中有10枚种植体发生失败,在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平均骨吸收水平为1.27mm(标准差=067mm);惟一观察到的并发症是有1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结论:7mm短种植体负载1年后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表明应用短种植体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还有待于更完善的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郭建斌闫福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