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子求

作品数:19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5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普选
  • 4篇新中国
  • 4篇选举
  • 3篇选民
  • 3篇选民资格
  • 3篇政治
  • 3篇教育
  • 2篇提名
  • 2篇乌江流域
  • 2篇历史考察
  • 2篇毛泽东
  • 2篇候选人
  • 2篇候选人提名
  • 1篇大选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命
  • 1篇代表制
  • 1篇动员
  • 1篇选举法
  • 1篇选举权

机构

  • 10篇铜仁学院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6篇金子求
  • 2篇王友云

传媒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 2篇传承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党史月刊
  • 1篇辽宁行政学院...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琼州学院学报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中对青年的发动被引量:1
2016年
1953至1954年的全国基层普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主建政运动。整个普选运动中,党和政府通过专题报告、训练班、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加人口调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选举大会等普选运动每一个环节。正是对青年群体的发动,普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乡村社会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在乡村社会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执行。
金子求王友云
关键词:青年选民资格
试析1953年至1954年基层普选的当代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普选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建政之举,是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第一次普遍实践。辩证分析此次普选运动的历程,厘清其进步与不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助于推进选举制度建设在内的当代政治文明进程。
金子求
关键词:制度文明历史局限
张闻天的反倾向斗争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2010年
毛泽东和张闻天都是中共早期领袖人物。张闻天在毛泽东取得领导地位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二人间的合作在中共党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从遵义会议前后的反"左"倾时期、张国焘"右"倾分裂时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前后三个时期探讨张闻天对毛泽东取得政权的贡献。
金子求
关键词:右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新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普选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建政之举,是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第一次普遍实践。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实行普选以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1953年3月,《中华人民...
金子求
关键词:普选选民资格
论大学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铜仁学院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生命关怀教育是从尊重大学生生命权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它包括生命价值教育、自我发展教育、责任感教育、创新教育等。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评估导向等多渠道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
金子求
关键词:生命关怀生命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953-1954年基层普选的历史考察——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新中国第一次基层普选是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盛事。一方面,普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将普选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着力强调选举权的"人民性",培植选民阶级归属感,妇女、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利尤其受到重视,选举权利的"身份认同"得以强化。在"人民"的范围内,普选运动极力彰显"人民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基层普选采用大规模群众运动形式又有其明显的不足:容易助长轻视法制的心理和行为,使得普选过程超越法的轨道,一定程度上违背党的民主初衷。
金子求
关键词:选民资格政治动员候选人提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核及其教育价值论析——以黔东北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乌江文化以儒释道汉文化为主体,混融了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两粤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及其他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库中的民族文化瑰宝。其文化内核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人生境界原始的拷问和追寻,以及对生命诗境、人格理想的原始建构,彰显出的和谐生态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意义追寻等,对当今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金子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乌江流域
1953-1954年江苏省普选研究
新中国首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普选过程及其政治动员的探讨,而较少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等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共在过渡时期一系列政策对普选的影响这一角度,考察中央...
金子求
关键词:新中国选举权人民民主
文献传递
延安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以《新中华报》为例被引量:8
2015年
抗战时期,中共党报的中心工作就是形成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舆论。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新中华报》适时刊发中共高层言论,传播党的"团结、抗战、进步"的政策主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抗战动员。其舆论动员的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在公众中形成对抗战议题的广泛关注;实施"信息娱乐化"的宣传策略,进行全面抗战动员,发挥"把关人"的功能,形成有利于团结抗战的舆论导向;全面阐发党的政治主张,增强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
金子求
关键词:延安时期抗日战争舆论动员
1954年市县级人大选举述评——以江苏省为例
2013年
1954年间,根据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运动的进展形势,中央选举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对普选运动进行了指导,并于同年4月15日发布了《对于召开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的决定》。江苏省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于1954年6月中旬全面展开,到7月26日结束。在此期间各市、县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普选使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更加巩固。
金子求
关键词:人大选举民主政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