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NF-κB活化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复杂,其相关的信号分子和信号通路尚不明确,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AP信号通路的共同途径是核因子NF-κB活化。NF-κ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与机体免疫、炎症等过程密切相关。从胰腺及胰外脏器(肺、肝、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NF-κB活化阐述了NF-κB活化在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便于提高对AP的治疗水平。
- 金燕陈卫昌
- 关键词:核因子NF-ΚB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活化单核巨噬细胞核转录因子
- 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评价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5例直径>2.0 cm 的 LST 病变纳入研究,治疗前采用染色放大内镜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病灶黏膜,完成内镜评估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内镜下治疗指证。研究分析 LST 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内镜分型和病理结果,统计观察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随访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65例结肠 LST 肿瘤直径2.0~5.0 cm,平均直径(2.4±1.7)cm,病灶部位直肠28例(43.1%),乙状结肠11例(16.9%),降结肠6例(9.2%),结肠脾曲2例(3.1%),横结肠9例(13.8%),结肠肝曲4例(6.2%),升结肠2例(3.1%),盲肠3例(4.6%)。LST 内镜分型中形态呈颗粒均一型23例(35.4%),结节混合型27例(41.5%),扁平隆起型13例(20.0%),假凹陷型2例(3.1%);LST 病理结果:管状腺瘤12例(18.5%),管状绒毛状腺瘤19例(29.2%),绒毛状腺瘤26例(4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10.7%),黏膜内癌1例(1.5%)。65例 LST 病灶均应用 Pre-cut-EMR 成功切除,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时间(18.0±11.7)min,整块切除率100.0%,完全切除率100.0%,术中即刻出血5例(7.7%),术后7天内迟发出血1例(1.5%),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肠镜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应用 Pre-cut-EMR 能完全切除直径>2.0 cm 的 LST 病变,且安全有效。
- 金燕龚镭唐学军彭晓斌谈春晓王小云华萍任元梅周平红
- 关键词: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NF-κB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53例AP患者分为轻症AP(A组,28例)和重症AP(SAP,B组,2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C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5天和第10天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κB、IL-6、IL-8、IL-10浓度;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定位法检测NF-κB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组血清NF-κB、TNF-α、IL-6、IL-8水平均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组第5天高于A组(P<0.05)。B组IL-10水平较A、C组明显呈上升趋势,第10天达顶峰(P<0.05)。B组血清NF-κB与TNF-α、IL-6和IL-8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NF-κB可通过转录调控TNF-α、IL-6、IL-8等促炎细胞因子,在AP的病程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能参与了SAP早期病程的发展,提示了SAP的免疫紊乱。
- 金燕龚镭唐学军杨怡莎彭晓斌吴高珏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核转录因子ΚB细胞因子
- 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导致肾梗死一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42岁,因左下腹痛1 d于2017年1月7日收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夜间进食晚餐后,出现阵发性左下腹绞痛,向上腹部和脐周放射,伴恶心、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轻度腰酸,无呕血、便血,尿量尚可。有长期久坐史,孕10周无原因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予黄体酮保胎治疗1周后好转,育一子,体健。曾2次因无意愿妊娠而行人工流产。
- 金燕龚镭任天丽王洵
- 关键词:左下腹痛抗磷脂综合征首发表现肾梗死排气排便
-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胃黏膜HGIN并行NBI联合ESD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全组78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38~85岁。术前NBI显示,78例(100%)病变分界明显,有91.O%(71/78)病变中央凹陷区域有丰富的血管。除1例发生术中穿孔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外,采用ESD技术成功切除胃黏膜HGIN病灶77例(98.7%),ESD病灶整块切除率94.9%(74/78);另3例(5.5%)术中因黏膜下层粘连,黏膜剥除不完整,予以氩气喷灼创面以防止残留。病变最大直径为(1.2±0.8)cm,手术时间(48±21)min。术后5例(6.4%)出现迟发性出血,予内镜止血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术后病理显示,病灶完整切除率91.0%(71/78),切缘阳性率3.8%(3/78);治愈性切除率89.7%(70/78)。32例(41.0%)仍维持HGIN诊断,6例(7.7%)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0例(51.3%)诊断为腺癌;57例获12月随访,21例随访6月,切缘阳性的3例患者未见复发;有2例(2.6%)出现复发,复查病理诊断为腺癌。结论NBI联合ESD对于诊治胃黏膜HGIN安全有效,可以实现病灶的整块完整切除,且并发症少。
- 金燕龚镭唐学军王小云彭晓斌吴高珏姚礼庆时强
- 关键词:胃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窄带成像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诊治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
- 金燕龚镭唐学军彭晓斌谈春晓王小云华萍任元梅周平红
- 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指征分析(含视频)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金燕龚镭王小云金士毛唐学军彭晓斌朱颖伟姚礼庆周平红李剑
-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预切开侧向发育型肿瘤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意义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方法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612±39.4ng/Lvs.2263±25.7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增高,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时肝再生可能需要自体干细胞的参与。
- 金燕龚镭
- 关键词:失代偿期肝硬化干细胞因子外周血
- 胃多发息肉合并胃血管畸形1例被引量:1
- 2017年
-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上腹不适、腹胀、嗳气1周,门诊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多发性息肉入院。入院后行内镜下治疗,胃体见7枚大小不规则隆起,1.0 cm×1.2 cm^1.5 cm×3.5 cm,表面均可见充血糜烂坏死,术前病理为慢性炎症伴坏死。术中分别予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抬举征阳性,圈套器电凝切除,创面无出血(图1)。
- 金燕杨怡莎龚镭孙屏陈义钢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