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熹

作品数:24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7篇相位对比
  • 7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导水管
  • 5篇脑导水管
  • 4篇速率
  • 4篇中脑
  • 4篇中脑导水管
  • 4篇子痫
  • 4篇码速率
  • 4篇脑脊液
  • 4篇基底
  • 4篇基底动脉
  • 4篇编码速率
  • 3篇血管
  • 3篇综合征
  • 3篇脑病
  • 3篇脑病综合征
  • 3篇脑脊液流动

机构

  • 15篇广州医科大学
  • 8篇广东省妇幼保...
  • 8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钟熹
  • 17篇江魁明
  • 13篇麦慧
  • 7篇董天发
  • 6篇谭昱
  • 4篇陈展航
  • 4篇唐文艳
  • 3篇黄健威
  • 3篇李水婷
  • 3篇陈永露
  • 2篇沈敏
  • 2篇吕冉冉
  • 2篇唐文艳
  • 2篇汤日杰
  • 2篇李建生
  • 1篇宋亭
  • 1篇李靖
  • 1篇侍丽
  • 1篇刘祎
  • 1篇凌国辉

传媒

  • 6篇中国CT和M...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中华消化病与...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妇科急腹症CT诊断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妇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妇科急腹症术前急诊CT资料,23例均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检查,手术证实9例输卵管妊娠破裂;6例卵巢肿瘤蒂扭转;5例盆腔脓肿;2例卵巢囊肿破裂;1例输卵管扭转。结果 23例均表现为盆腔内包块,其中合并盆腔积液或积血15例。输卵管妊娠破裂CT表现:附件区不均匀强化的混合密度包块,盆腔积血,伴有轻中度强化的囊性区(6例)或异常强化密度影(2例);卵巢肿瘤蒂扭转:囊壁不同程度水肿增厚、密度升高,可见增粗的蒂(3例),囊壁、蒂、肿瘤实质均不同程度强化减弱或不强化;盆腔脓肿为盆腔内与周边广泛粘连的多发或单发囊性包块,囊壁呈"靶征"或呈环形、网格样强化;卵巢囊肿破裂后囊肿变形、张力下降、囊壁不完整,外漏液与囊液密度相当;输卵管扭转:输卵管积液扩张呈腊肠样并见分隔,管壁及分隔强化减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妇科急腹症的诊断有十分重要价值,通常能于术前明确妇科急腹症的病因。
袁昌咸谭昱钟熹江魁明麦慧唐文艳
关键词:盆腔包块妇科急腹症摄影术X线计算机
PC-MR不同编码速率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的流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采用3.0 T磁共振相位对比法(PC-MR)测量正常成人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探讨不同编码速率(Venc)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男15名,女17名)分两组进行研究,其中青年组(18~35岁)18名,中年(36~56岁)组14名。选用T2WI正中矢状面定位,在导水管显示最大的幅度图像上沿导水管边缘绘制感兴趣区。每位预置Venc 5、20、35、50、65 cm/s垂直导水管中间段先后行5次扫描。取收缩期向下峰值流速(PPV)、舒张期向上峰值流速(PNV)及绝对每搏输出出量(ASV)进行参数分析。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 Venc预置20~50 cm/s均获得较好的相位图像,时相-流率曲线呈近似正弦函数,各测量指标均数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PV=0.032,FPNV=0.025,FASV=0.038,P值均>0.05)。Venc预置5 cm/s时32名志愿者中26名相位图像出现相位混淆,时相-流率曲线不规则,测量结果明显低于Venc 20~50 cm/s各组(t=3.39~3.87,P值均<0.01)。Venc 65 cm/s时相-流率曲线规则但其幅度下降,各测量指标均数低于Venc 20~50 cm/s各组(t=2.78~3.04,P值均<0.05)。取Venc20 cm/s比较不同性别间及青、中年组间各测量指标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1.04,P值均>0.05)。结论预置Venc 5、65 cm/s时测量结果偏低;Venc 20~50 cm/s内各指标测量结果间并无差异;不同性别间及青、中年龄组间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速、流量无差异。
钟熹江魁明陈永露麦慧吕冉冉李水婷
关键词:相位对比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编码速率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中脑导水管流动测量中的应用
2012年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循环有人体第三循环之称。早期人们对CSF的研究都使用有创方法,这改变了CSF的生理环境,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1986-1987年,Feinberg和Mark。首次将PC.cine法用于测量CSF速度的活体研究,开创了MRI用于研究CSF循环领域。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hasecontras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C—MRI)对低速流动敏感,近年来PC—MRI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的流体测量技术集中应用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椎管和中脑导水管CSF的流动研究,导水管存在较为稳定的流动模型,成为研究热点。
江魁明钟熹
关键词:中脑导水管磁共振成像相位对比CSF蛛网膜下腔
胎盘植入的产前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27
2013年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的产前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前置胎盘的孕妇118例,于产前1周以MRI筛查是否并发胎盘植入;其中40例经剖宫产病理证实并发胎盘植入,回顾分析该40例患者的产前MRI表现。结果前置胎盘中,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33.90%(40/118);7例胎盘粘连型,产前MRI均未能明确诊断;22例胎盘植入型,T2WI显示植入部位子宫肌层不同程度变薄,胎盘基底面不规则,低信号的子宫肌层内可见结节状、锯齿状、不规则形高信号,其中7例T2WI胎盘内可见多量粗大的流空信号和低信号带;11例胎盘穿通型,T2WI显示胎盘穿通部位肌层信号中断,胎盘基底面与子宫壁融合,对应子宫壁外侧面完整光滑或中断毛糙,其中8例穿通部位子宫壁局部膨出,且T2WI显示胎盘内大量流空信号和粗大的低信号条带。结论 MRI产前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型、穿通型,但对粘连型胎盘植入诊断困难。
江魁明李水婷钟熹董天发张家云唐文艳
关键词:胎盘植入磁共振成像产前诊断
先兆子痫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与横窦引流模式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PE)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及其与横窦引流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PE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其中早发型21例(孕周<32周),晚发型24例(孕周≥32周),根据是否伴有PRES分为PRES组(n=21)和无PRES组(n=24)。观察两组中横窦的引流模式、PRES组中PRES的发生部位及信号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发型PE患者中PRES发生率高于晚发型[66.67%(14/21)、29.17%(7/24),χ2=6.19,P=0.02]。PRES组常规MRI均呈长T1长T2,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45例PE患者中横窦引流模式为单侧优势型34例,PRES发生率为55.88%(19/34),均衡型11例,PRES发生率为18.18%(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2)。结论 PE患者并发PRE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单侧横窦引流模式与PRE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谭昱江魁明沈敏刘永熙钟熹麦慧
关键词:先兆子痫横窦磁共振成像
子痫前期母体血清PIGF、sEng浓度对脑流体动力学、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目的 ①阐明P E与正常妊娠母体血清PIGF、sEng浓度及sEng//PIGF比值的差异,评估PIGF、sEng浓度及sEng//PIGF比值在PE预测中的价值。 ②探讨PE母体脑动脉、静脉、脑脊液三大流体...
钟熹
关键词:子痫前期磁共振成像子痫前期磁共振成像
文献传递
子痫前期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测量子痫前期(PE)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PE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与脑MRI正常患者间BA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对34例PE患者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根据常规MRI结果分为PRES组和脑MRI正常组,对两组行BA PCMRI扫描,在工作站上利用流体定量(QFLOW)软件进行后处理,T_1-FFE幅度图像上沿BA边缘绘制感兴趣区,软件自动分析得到心动周期内BA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及时相-流速曲线,记录BA的血管断面面积、平均流速(MV)、平均流量(MF)及血流阻力(RI)。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BA血流动力学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PRES组BA的RI低于脑MRI正常组(t=5.61,P<0.05),血管断面面积、MV、MF均显著大于脑MRI正常组(t_(血管断面面积)=4.54,t_(MV)=6.53,t_(MF)=8.41;P值均<0.01)。结论 PE PRES BA血流灌注呈"低阻高排"特征,BA血流高灌注与PRES的发生密切相关。
麦慧董天发江魁明钟熹陈展航谭昱
关键词:子痫前期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PC-MR不同解剖定位测量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的可复性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检查者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及可复性。方法选取32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8~30岁,平均(25.4±3.4)岁。应用3.0TMR两次测量中脑导水管不同解剖位置的脑脊液(CSF)流动。由两位医师先后对同一志愿者进行独立扫描,所有图像由另一医师进行后处理。选用T2WI正中矢状面定位,先后垂直导水管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进行扫描。在导水管显示面积最大的幅度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重复3次取其结果平均值。取收缩期向下峰值流速(PPV)、舒张期向上峰值流速(PNV)及绝对每搏出量(ASV)进行对比分析。取2位医师测量结果的平均数用于比较不同解剖定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解剖定位间平均PPV、PNV存在统计学差异,上段高于下段(P<0.05),两两均数比较,入口段与出口段流速存在差异(P<0.05);而ASV三者间无差异(P>0.05)。不同医师测量相同解剖定位时,两次PPV测量结果相关性以中间段最高,相关系数r=0.94,出口段r=0.82,入口段r=0.78。结论①中脑导水管不同解剖位置的CSF流速存在差异,上段流速高于下段,而ASV无差异;②导水管中间段测量结果可复性最佳,可作为理想的测速位置。
钟熹江魁明麦慧董天发唐文艳
关键词: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观察颅内基底动脉、上矢状窦和中脑导水管的生理流动模式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 MRI)观察颅内基底动脉(BA)、上矢状窦(SSS)和中脑导水管(AM)的生理流动模式。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37名,采用PC MRI测量BA、SSS和AM流体的流动模式。观察时相-流速曲线特征,记录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峰值流速及达峰时相点,并计算两峰值时相差率,记录心动周期内每搏流量、净流量。结果 BA呈单向高幅流动,时相-流速曲线为"缓降-速升-缓降"型;SSS呈单向低幅流动,曲线为"缓降-缓升-缓降"型,两波峰时相差率最小;AM脑脊液呈双向振动式流动,呈"缓升-缓降-缓升型",时相差率最大,绝对每搏流量(74.03±33.22)×10-3 ml,向4脑室净流量为(3.70±2.78)×10-3 ml。BA心动周期内两流速波峰间时相差率小于SSS、AM(F=26.63,P<0.01)。结论 BA、SSS及AM的生理流动模式不同。脑室系统、脑组织容积在心动周期内发生动态变化。PC MRI时相-流速曲线可直观、准确地观察脑血管、脑脊液的流动模式。
钟熹汤日杰江魁明凌国辉李建生麦慧唐文艳
关键词:脑血管脑脊液
正常育龄期女性脑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位对比MRI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应用3.0T相位对比MRI探讨正常育龄期女性脑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各生理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例正常育龄期女性志愿者(未生育16例,已生育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志愿者行MRI检查前均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身高、体重。以TOF MRA重建图像定位,垂直基底动脉中段扫描,在基底动脉显示最大的相位对比血管成像幅度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软件自动分析得到一次心动周期内脑基底动脉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时相—流速曲线及相应的心率。记录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分别与年龄、身高、体重等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未生育组与生育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平均流量的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正常育龄期女性脑基底动脉安静状态下血供模式呈相对类似的稳定状态,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体差异对其影响较小;生育前、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未出现改变。
麦慧江魁明钟熹董天发唐文艳侍丽陈展航
关键词:相位对比育龄期女性基底动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