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文
-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行波电吸收调制器中脊宽对频带宽度的影响
- 2005年
- 根据行波电吸收调制器(TWEAM)的微波传输特性,提出了等效电路模型.制作了工作波长为850nm的GaAs/GaAlAs材料的TWEAM,并通过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特性阻抗Z0、微波传输常数γ和S21,得出脊宽对器件微波特性的影响.从理论上验证了较小脊宽可以降低微波和光波之间的速度失配、波导的传输损耗及传输线和终端及源端之间的阻抗失配.理论模拟得出:脊宽为2μm时,器件提供的带宽为23.9GHz.
- 邢晓波刘叶新陈晓文傅思镜林位株
- 关键词:特性阻抗调制带宽
- 具有调制功能的多模干涉型光分束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的、具有调制功能的多模干涉型光分束器,包括正负电极、p型接触层、上限制层、本征层、多量子阱波导层、本征层、下限制层、n型接触层、半绝缘衬底。器件采用多模、深刻蚀的多量子阱脊型波导,选取...
- 刘叶新陈晓文林位株赖天树
- 文献传递
- 亚皮秒电脉冲的产生及其在槽线上的传输特性被引量:2
- 2006年
- 采用了飞秒光电导相关技术首次在以低温生长砷化镓(LT-GaAs)为衬底材料的槽线电极结构上产生亚皮秒电脉冲,并对其脉宽与传输特性进行了测量研究,得到电脉冲初始的半高全宽(FWHM)约为0.7ps,传输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1/2.3倍;观察到电脉冲在传输过程中的强度衰减和脉冲的增宽,其衰减系数为20dB/mm,并测得脉冲传输至420后展宽至2.86ps.实验测量值与理论预期值相符.
- 吴添洪陈晓文刘叶新焦中兴赖天树林位株
- 具有调制功能的多模干涉型1×3分束器被引量:3
- 2005年
- 提出了利用量子约束斯塔克(Stark)效应制作具有调制功能的多模干涉型1×3分束器的设计思想,并详细分析了这种光分束器的工作原理。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制作了具有调制功能的多模干涉型1×3分束器。分束器的脊型多模波导长度为275μm,宽度为10μm,波导层采用GaAs/AlGaAs多量子阱结构,厚度约为0.2μm;电极采用共面波导结构。首先用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模拟了器件的光波传播特性,然后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波长为0.86μm的高斯光束对称入射到多模波导的中心,器件实现了3分束功能;施加3 V的直流偏压,器件的调制深度达90%以上、调制带宽为2 GHz,实现了电吸收调制功能。
- 刘叶新陈晓文邢晓波吴添洪傅思镜文锦辉林位株
- 关键词:多模干涉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
- 具有分光功能的电吸收调制器分析
- 2005年
- 利用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和导模传输分析法,对GaAs/AlGaAs多量子阱波导型电吸收调制器和多模干涉型分束器的光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制作具有分光功能的电吸收调制器的设想,并进行了模拟和实验验证.
- 刘叶新陈晓文邢晓波吴添洪傅思镜文锦辉林位株
- 关键词:电吸收调制器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导模传输分析法
- 光波导的时域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
- 本论文把时域有限差分数值算法引入到光波导模拟分析上来,对光波导相关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对光波导及光电子器件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深入研究了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算法,针对实际...
- 陈晓文
- 关键词:时域有限差分法吸收边界条件数值模拟
- 文献传递
- 条形波导的三维标量FDTD法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发展了一种实用的对条形结构波导中光的传输特性进行模拟计算的三维标量时域有限差分(FDTD)数值计算方法,并对在电吸收调制器条形波导中的光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在条形波导中光传输方向上不同横截面上的光场分布形式,这些光场分布是由波导中不同模式场叠加形成的,反映了波导中多模干涉的现象。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一致,证明了这种三维标量FDTD法应用于条形光波导结构分析的有效性。此方法具有掌握容易,计算分析简便等优点,适用于条形结构波导的设计、模拟和特性分析。
- 陈晓文刘叶新吴添洪林位株
- 关键词:条形波导
- 单模光纤-波导型MQW 电吸收调制器的耦合研究
- 单模光纤-微型波导的最佳耦合是各种集成光学器件从实验摘要室走向实用化的关键。特别是行波式共面波导MQW 电吸收调制器尺寸比光纤尺寸小得多,耦合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集成光学器件的性能。本文从激光模式匹配理论出发,对耦合光束束...
- 刘叶新陈晓文邢晓波邓莉傅思镜林位株
- 关键词:集成光学器件调制器波导结构
- 文献传递
- 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
- 本文结合广州黄沙至芳村珠江水下隧道的具体情况,采用文献[1]、[2]提出的模型,用弹簧系统代替岩土体的支承作用,求解弹性地基上的梁,给出了沉管段内力的分析结果。
-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