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清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清丰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2011年
- 一、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品种选用不对路目前。清丰县不少农民选用品种时,仍未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力水平和肥水条件等合理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玉米品种。
- 任玲陈晓燕刘东亮
- 关键词:玉米生产肥水条件气候特点玉米品种
- 河南省清丰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 2011年
- 小麦是清丰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本县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研究了清丰县小麦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清丰县小麦未来生产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清丰县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 陈晓燕
- 关键词:玉米
- 氮肥分期施用对不同土体构型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为探明潮土不同土体构型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分别在清丰县王什乡(浅位黏砂壤土)、大流乡(底黏砂壤土)开展了玉米氮肥(0、90、180、270、360、450 kg/hm2)分期施肥技术研究,追肥量为小喇叭口期和孕穗期各占50%。结果表明,分期施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叶片数在抽雄孕穗期后较对照增加1~2片;株高在小喇叭口期后,增加0.04~0.16m。浅位黏砂壤土上的玉米在抽雄孕穗期后,N 90 kg/hm21次追施、N 90 kg/hm2分2次追施、N 270 kg/hm2分2次追施、N 360 kg/hm2分2次追施等处理的株高较高,其他处理株高则低于底黏砂壤土;茎粗,除N 360 kg/hm2分2次追施外,均低于底黏砂壤土。浅位黏砂壤土的穗长、穗质量和百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 cm、16~68 g/穗和2.0~3.0 g。浅位黏砂壤土不同氮肥追施处理较对照增产8.00%~96.85%,以N 360 kg/hm2分2次追施效果最好;底黏砂壤土不同氮肥追施处理较对照增产10.29%~110.02%,以N 450 kg/hm2分2次追施效果最好;底黏砂壤土较夹浅位黏砂壤土增产效果好。氮肥利用率均以N 90 kg/hm2和N 180 kg/hm2分次施用较好。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底黏砂壤土的最佳施肥量为N 180~270 kg/hm2,分2次施用,浅位黏砂壤土则为N 270~360 kg/hm2,分2次施用。因此,针对潮土区不同土体构型应选择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从而实现经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双重提高。
- 武继承张毅刘东亮任玲陈晓燕
- 关键词:土体构型玉米分期施肥氮肥利用
- 砂质潮土不同土体构型对花生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为探明砂质潮土不同土体构型对花生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在清丰县浅位黏砂壤土、砂壤土和砂土上开展了花生不同氮(0、90、180 kg/hm2)、磷(0、90、135、180 kg/hm2)肥料配施增产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花生生长具有积极作用,不同生育期不同肥料配比处理个花生单穴分枝数和株高均高于对照,其中单穴分枝初花期增加1-7个、盛花期增加1-10个、盛果期和成熟期增加1-9个;株高增高,初花期增加1-6 cm、盛果期增加1-9 cm、盛花期和成熟期增加1-7 cm,但不同土体构型之间无显著差异。花生较对照增产6.01%-71.16%,其中砂壤土增产6.01%-67.58%,浅位黏砂壤土增产18.83%-68.19%,砂土增产14.46%-71.16%,均以N 180 kg/hm2+P2O590 kg/hm2处理最好。其关键在于饱果数、百果重的增加,其中饱果数单穴增加1-9个,百果重增加8-39 g。同时,氮磷配施可有效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相应施磷和施氮处理的有效磷和水解氮也有明显增加,但钾素表现为整体降低。因此,砂质潮土花生施肥应根据土体构型采用不同比例的氮磷配施,并将氮肥分期施用,有条件时适量补钾,从而提高肥料利用和产量。
- 武继承杨永辉刘东亮陈晓燕任玲
- 关键词:砂质潮土土体构型花生土壤养分
-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的影响
- 2018年
- 耕作方式是调控土壤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设置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和分次施用普通肥料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至少每隔3年进行1次深耕整地,在河南省濮阳市各区县小麦和玉米上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缓控释肥料可以减少施肥次数,降低用工成本,在濮阳市各区县玉米上有较好的表现,和普通肥料处理产量差异不大,在小麦上施用缓控释肥产量低于普通肥料处理。
- 陈晓燕魏孟华许航
- 关键词:耕作方式
-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地力,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两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秸秆还田方式均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连年秸秆还田配施尿素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 魏孟华陈晓燕董丽淑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