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美菊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理学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物理化学
  • 3篇教学
  • 2篇偶极矩
  • 2篇物理化学实验
  • 2篇课程
  • 2篇化学实验
  • 2篇教学改革
  • 2篇分子
  • 1篇单分子
  • 1篇单分子膜
  • 1篇电荷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延伸教学
  • 1篇延展性
  • 1篇原子
  • 1篇原子电荷
  • 1篇脂肪醇
  • 1篇溶剂
  • 1篇溶剂效应
  • 1篇渗透压

机构

  • 1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核工业北京地...

作者

  • 11篇韦美菊
  • 8篇陈飞武
  • 4篇袁文霞
  • 3篇叶亚平
  • 2篇董博
  • 1篇郭中楠
  • 1篇范慧俐
  • 1篇李旭琴
  • 1篇柴成文
  • 1篇贾德强
  • 1篇刘文剑
  • 1篇樊红霞
  • 1篇陆慧丽
  • 1篇贾静
  • 1篇吴会云
  • 1篇李娜娜

传媒

  • 4篇大学化学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腐蚀科学与防...
  • 1篇中国科学:化...
  • 1篇化学教育(中...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开壳层微扰理论的性能研究
2011年
采用一系列开壳层分子来检验我们最近提出的开壳层微扰理论(J Chem Theory Comput,2009,5:931―936,简称OSPT)的有效性.我们首先采用双重态分子NH2来讨论OSPT的收敛性.微扰能量计算至400阶.基函数为6-13G.选择这个基函数是为了易于进行完全组态相互作用计算(简称FCI),以及和FCI结果比较.几何结构有3种:(1)N-H键长为平衡键长,(2)N-H键长为平衡键长的1.5倍,(3)N-H键长为平衡键长的2.0倍.在这3种情况下,键角∠HNH均为103.2°.在第一种情况,NH2完全为单参考态分子.随着N-H键长逐渐偏离平衡键长,NH2波函数开始显示出多参考态性质.从微扰量能的角度来看,在第一种情况,微扰能量很快就单调收敛至完全组态相互作用(简称FCI)的计算结果.第二种情况,微扰能量稍微有一点振荡,但也很快收敛至FCI的结果.第三种情况对单参考态微扰理论是一种考验,微扰能量振荡比较明显,收敛较慢.在这3种情况下,我们提出的OSPT微扰方法均比文献中报道的ZAPT(the Z-averaged perturbation theory)方法和RMP方法(restricted Mφller-Plesset theory)收敛快.
陈飞武韦美菊刘文剑
关键词:开壳层微扰理论收敛性键长谐振频率
基于“三位一体”目标导向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3
2022年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育人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紧紧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课程设计、师资提升、教学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樊红霞袁文霞柯红岩柴成文韦美菊陆慧丽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烷烃、烯烃、脂肪醇和脂肪醚物理性质的拓扑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在分子图的距离矩阵、邻接矩阵以及原子核电荷数的基础上,基于朱昌中拓扑指数,提出了2个新的拓扑指数.这2个指数弥补了朱昌中指数不能应用于含杂原子分子体系的不足.通过对烷烃、烯烃、脂肪醇和脂肪醚4类物质结构与性质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新指数对各类物质均具有很好的结构选择性、性质相关性和普适性.
韦美菊董博贾静陈飞武
关键词:拓扑指数距离矩阵邻接矩阵
多组分体系相图中的杠杆原理形式被引量:4
2016年
讨论了两相和三相多组分体系中杠杆原理的两种形式。对两组分体系,利用三相线上的杠杆原理关系式和凝固点降低公式,解释了熔化物体系冷却过程中的步冷曲线。另外,还讨论了三组分体系相图中,同一直线段上三个物系点之间的类杠杆原理关系式。该关系式可以用于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和三相体系相图的绘制。
韦美菊陈飞武李旭琴叶亚平袁文霞
关键词:多组分体系相图相平衡
“三融合,四突出”教学路径探索——物理化学C课程教学创新被引量:3
2024年
针对传统课堂的教学“痛点”问题,团队教师以课程思政为主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优化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重塑教学过程,强化互动辩论,完善考评机制,持续改进,探索出“三融合,四突出”的教学创新路径。全面解决课程“痛点”问题,全力打造“两性一度”金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杨威王辉陈飞武袁文霞范慧俐韦美菊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TiO_2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激发能和偶极矩
2013年
采用二阶微扰理论MP2、密度泛函B3LYP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方法分别优化了TiO2分子的基态1A1和六个激发态1B2、3B2、1B1、3B1、1A2和3A2的几何结构.1A1、1B2、3B2、1B1和3B1具有弯曲几何结构,1A2和3A2具有线性对称结构.我们发现激发态1B2、3B2、1B1和3B1键偶极矩的数值大小顺序和相应的键角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另外,采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CASSCF(6,6)、CASSCF(8,8)、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MRCI)和含时密度泛函TD-B3LYP计算了TiO2分子各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对1B2、3B2和1B1三个态,MRCI/CASSCF(6,6)计算的垂直激发能和绝热激发能与已有的实验值最接近.对其他三个激发态3B1、1A2和3A2,计算的激发能和文献报道的激发能计算值基本一致.最后,还计算了TiO2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偶极矩.对1A1和1B2态,偶极矩的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值相吻合.采用原子偶极矩校正的Hirshfeld布居方法计算了TiO2分子在1A1、1B2、3B2、1B1和3B1态时各原子的电荷,发现从基态到激发态偶极矩的变化与电荷从氧原子向钛原子的转移有关.整个计算中还考察了基函数cc-pVDZ、cc-pVTZ和cc-pVQZ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韦美菊贾德强陈飞武
关键词:垂直激发能偶极矩
盐酸溶液中聚酰胺-胺树形分子-水杨醛席夫碱自组装膜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吸附机理被引量:2
2017年
合成了1.0G聚酰胺-胺树状分子-水杨醛席夫碱(PAMAM(1.0G)-SA),以其在Q235碳钢表面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SAMs在5%HCl介质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AMAM(1.0G)-SA分子可以在Q235碳钢表面形成稳定的SAMs,改变了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抑制了碳钢表面的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过程,碳钢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提高,双电层电容降低,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碳钢表面PAMAM(1.0G)-SA的SAMs在5%HCl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PAMAM(1.0G)-S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属于化学吸附,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对PAMAM(1.0G)-SA的SAMs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李娜娜吴会云叶亚平韦美菊
关键词:聚酰胺-胺自组装单分子膜缓蚀
稀溶液中化学势的计算以及渗透压公式的推导被引量:4
2015年
将溶液中某组分化学势的计算方式归纳为两种:(1)利用气液平衡时,溶液中某组分的化学势和气相中该组分的化学势相等这一关系来计算;(2)利用溶液中某组分化学势的全微分表达式直接积分来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渗透压公式的一种新推导方式,并指出部分物理化学教材关于渗透压定义(Π=p2-p1)的不合理性以及推导渗透压时存在的不妥之处。
陈飞武韦美菊叶亚平袁文霞
关键词:化学势渗透压化学势
极性分子键角与键偶极矩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研究了基态极性分子的键角和键偶极矩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原子偶极矩校正的Hirshfeld(ADCH)电荷来计算键偶极矩,利用电子的局域函数和键临界点处的局域函数值来分析键的电子结构。通过对IVA族(IVA=C,Si,Ge)、VA族(VA=N,P,As)、VIA族(VIA=O,S,Se)和VIIA族(VIIA=F,Cl,Br)元素形成的系列共价型基态分子,以及环状基态分子的键角和键偶极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键的电子结构类似的情况下,由于键偶极矩的排斥作用,这些分子的键角随键偶极矩的增加而增大。这一发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分子几何结构的认识。
曹静思韦美菊陈飞武
关键词:极性分子键角原子电荷
新工科视域下物理化学实验的延展性探索——以二组分固-液相图绘制实验为例被引量:4
2022年
以物理化学实验中二组分固-液相图绘制实验为例,通过科学设计,充分利用实验中步冷曲线数据自动采集的时间,引入大型仪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绘制相图的拓展实验。在不显著增加教学课时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了科研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了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助力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
樊红霞韦美菊柴成文郭中楠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