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刚

作品数:82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心脏
  • 22篇起搏
  • 17篇心律
  • 17篇心室
  • 14篇心律失常
  • 13篇起搏器
  • 12篇心脏再同步
  • 12篇再同步
  • 11篇室性
  • 10篇心肌
  • 10篇心室颤动
  • 10篇植入
  • 10篇室颤
  • 10篇除颤
  • 9篇心力衰竭
  • 9篇心脏再同步治...
  • 9篇再同步治疗
  • 9篇衰竭
  • 8篇心房
  • 8篇心脏起搏

机构

  • 81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通市第三人...
  • 2篇新疆伊犁州友...
  • 2篇海门市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 1篇永平铜矿
  • 1篇首钢水城钢铁...

作者

  • 82篇顾刚
  • 42篇吴立群
  • 33篇沈永初
  • 17篇沈卫峰
  • 14篇张凝
  • 14篇金奇
  • 13篇苏侃
  • 12篇凌天佑
  • 11篇周建
  • 11篇庞旸
  • 11篇林长坚
  • 10篇戚文航
  • 10篇陆林
  • 9篇李畅
  • 8篇任淑静
  • 8篇陈颖
  • 7篇王义龙
  • 7篇高洁
  • 6篇曹敏
  • 6篇王晓群

传媒

  • 10篇中华心律失常...
  • 8篇诊断学理论与...
  • 8篇内科理论与实...
  • 6篇国际心血管病...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4篇临床心电学杂...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心血管杂...
  • 3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湖南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永久起搏植入后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总结经验 ,提出有效的控制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6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近 17年的随访。结果  5 36例中发生各种并发症 182例次 ,占 34% ,其中与手术有关的 6 3例 ,占 11.8% ;与起搏发生器、电极有关的并发症共 4 3例 ,占 8.0 % ;与起搏方式有关的并发症共 76例 ,占 14 .2 %。结论 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与术前准备、手术环境、操作者经验有关 ,可以克服。与起搏发生器、电极有关的并发症有时防不胜防 ,需密切观察 ,定期随访。
蔡飞严丽丽顾刚沈永初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随访
心脏起搏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戚文航顾刚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起搏植入装置永久起搏器用药物埋藏式
体表心电图在双腔起搏器AV间期最佳化中的价值
本文对体表心电图在双腔起搏器AV间期最佳化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的变化来调整AV间期,以使每个患者的AV间期得以最佳化,并获得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顾刚吴立群曹敏沈永初苏侃戚文航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起搏器体表心电图
文献传递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起搏阈值的急性改变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后起搏阈值的急性变化,用以评价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是否有效、安全。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植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且心房植入螺旋电极导线的患者68例,根据患者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是否>1 V分为高阈值组和低阈值组2组,记录患者在植入术中即刻,术后1、3、6、24 h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低阈值组患者35例(51%),平均起搏阈值为(0.79±0.20)V,术后1 h下降为(0.69±0.34)V、3 h(0.61±0.21)V、6 h(0.59±0.19)V、24 h(0.58±0.18)V,术后3、6、24 h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即刻起搏阈值>1 V的高阈值组患者33例(49%),其平均起搏阈值为(1.48±0.20)V,术后1 h下降为(0.85±0.32)V、3 h(0.74±0.23)V、6 h(0.64±0.18)V、24 h(0.60±0.24)V,术后1、3、6、24 h的起搏阈值与术中即刻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除3 h外,其余各时间点间2组间起搏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较高,术后降低。植入术中即刻起搏阈值高不应作为更换电极位置的标准。
高洁王晓群李畅王义龙倪熠顾刚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螺旋电极起搏阈值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8例为双腔ICD),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时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方法和参数,并对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结果48例患者顺利植入ICD,无并发症,在随访1~38个月中,患者共发作VT/VF 1 025次(VT764次,占74.5%;VF 261次,占25.5%),其中1 009次(98.4%)治疗成功,16次在ICD充电结束前自行终止。764次VT中,658次(86.1%)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06次(13.9%)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261次VF中,经高能量除颤(DF)均终止。6例患者发生误放电19次,8例双腔ICD患者无误放电。结论ICD的疗效是确定的。但单腔ICD常会发生误识别、误放电,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发电。同时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蔡飞陈松顾刚吴立群
关键词:心室颤动随访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醛固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醛固酮合酶(CYP1l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2006年9月到2008年5月在上海瑞金医院心内科就诊住院的原发...
张献玲吴立群陆林顾刚彭文辉王玲洁陈秋静沈卫峰
文献传递
体外无创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1998年
为评价体外无创性程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对3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和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体外程控起搏终止心动过速的治疗。47例AVRT和AVNRT患者的67次发作中61次(91.0%)被成功终止,其中AVRT的有效率(93.5%)高于AVNRT(85.7%),P<0.05。1例室性心动过速被终止。所有房性心律失常都未被终止。同一输出电流强度下,递减刺激法终止AVRT和AVNRT的总成功率(86.4%)高于期前刺激法(41.0%)和短阵超速抑制法(55.0%),P均<0.05。部分患者有胸部皮肤疼痛感,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且无心肌损伤。因此。
顾刚钱剑安
关键词:体外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1例
2005年
孙寅光吴立群沈卫峰顾刚谢玉才沈永初苏侃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脏再同步治疗病例报告心力衰竭儿茶酚胺
心房螺旋电极的临床应用
2016年
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不但能够使患者恢复正常心律,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心房螺旋电极具有起搏位点符合生理性、起搏参数理想、导线脱位率低、置入位点选择性多以及拔除容易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洁王晓群李畅顾刚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
人类KCNE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心肌钾离子通道β亚单位基因KCNE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心律失常患者197例(病例组)及健康者104名(对照组),病例组根据基础疾病不同又分为心房颤动组(11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组(52例)、室性心动过速组(34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KCNE1基因编码区全部序列,直接行DNA测序以明确遗传变异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均存在KCNE1-S38G多态性改变,两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显著性。分组分析显示,室性心动过速组(包括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G等位基因频率(45.6%和54.4%vs 26.9%和73.1%)相比差异显著(P<0.01),基因型A/A、A/G与G/G型比较对室性心动过速的OR值分别为3.188(95%CI1.307~7.771)和3.500(95%CI 1.111~11.028)。分组比较各基因型间校正QT间期(QTc)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广泛存在KC- NE1-S38G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室性心动过速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该位点与室性心动过速有一定关联。
楼盛陆林吴立群顾刚方丹红金奇陈秋静蒲里津
关键词:KCNE1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中国汉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