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庆云

作品数:31 被引量:15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8篇浮游
  • 18篇浮游生物
  • 16篇生物群落
  • 16篇浮游生物群落
  • 11篇DNA指纹
  • 8篇RAPD
  • 6篇指纹分析
  • 6篇PCR-DG...
  • 6篇DGGE
  • 5篇多态性
  • 5篇微生物
  • 5篇物种
  • 5篇DNA多态性
  • 4篇异育
  • 4篇异育银鲫
  • 4篇银鲫
  • 4篇群落
  • 4篇DNA指纹分...
  • 4篇变性梯度凝胶...
  • 3篇转基因鱼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微生物...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沅江市畜牧水...
  • 1篇广东省微生物...
  • 1篇广东省菌种保...
  • 1篇武汉中科水生...

作者

  • 31篇颜庆云
  • 28篇余育和
  • 15篇冯伟松
  • 6篇李学梅
  • 5篇倪加加
  • 4篇李星浩
  • 4篇张翔
  • 4篇宋晓红
  • 3篇胡红娟
  • 3篇邓文娜
  • 3篇李金金
  • 3篇王纯
  • 3篇张文静
  • 2篇张堂林
  • 2篇吴利
  • 1篇潘纲
  • 1篇古小治
  • 1篇李巧霞
  • 1篇陈洪涛
  • 1篇梁小民

传媒

  • 9篇水生生物学报
  • 5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产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学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DGGE谱带信息提取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自1993年Muyzer,et al.[1]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引入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来,DGGE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态系统(如淡水、海洋、土壤、动物消化道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2—6]。但对于DGGE凝胶的分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方法,
倪加加余育和吴含含颜庆云陈芳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NA指纹微生物群落结构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被引量:10
2012年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潘纲代立春李梁尚媛媛李宏毕磊何林宸王丽静王丹李巧霞黎丽雯古小治钟继承余育和颜庆云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控制水华控制
转基因鱼试验湖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拓扑结构与优势种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针对多福转基因鱼试验湖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并与优势种类组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9条引物共检测到76条长度在200—1200bp的谱带,其中共有带占5.3%,特有条带占40.8%,谱带多态率为94.7%;共观察到的25种优势种中有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圆筒锥囊藻(Dinobryon cylindricum)为6个采样点共有的优势种。基于RAPD标记和优势种类组成的聚类分析都将6个采样点划分成3类:Ⅲ,Ⅴ和Ⅵ站聚为一类,Ⅱ和Ⅳ为一类,Ⅰ站为单独的一类。这表明DNA指纹拓扑结构反映的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类的组成是一致的。因此,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分析使得在分子水平进行湖沼生物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能在积累不同水体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资料的同时有可能为转基因鱼释放后的评价提供参考。
颜庆云舒少武冯伟松胡炜宋碧玉汪亚平余育和
关键词:浮游生物群落RAPD转基因鱼
草履虫的运动与摄食被引量:4
2008年
描述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进而结合示意图详细叙述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运动和摄食的。
颜庆云余育和
关键词:草履虫摄食纤毛
三种室内饲养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PCR-DGGE指纹分析被引量:28
2011年
以室内饲养的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银鲫和异育银鲫(中科三号)(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对象,通过PCR-DGGE指纹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探索研究。在三种鱼的肠道中检测到不同的PCR-DGGE指纹谱带,其中斑点叉尾的平均谱带数(7.5)相对于银鲫和异育银鲫的谱带数(分别为15和14)要少。基于PCR-DGGE指纹谱带及各谱带相对丰度的UPGMA聚类和MDS排序结果显示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相似性高,而与斑点叉尾的差异比较大;rank-abundance散点图及回归分析也显示斑点叉尾与银鲫、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银鲫和异育银鲫之间无显著差异(P=0.383)。在斑点叉尾肠道中检测到的菌群主要是变形杆菌,包括γ-变形杆菌和α-变形杆菌;而银鲫和异育银鲫肠道中菌群主要包括梭杆菌属中的类群,还包括变形杆菌门中的气单胞菌属,以及一些未知的类群。以上结果均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鱼的幼鱼阶段,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在不同种类鱼中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受基因型的影响可能更大。
李学梅余育和解绶启颜庆云陈宇航董小林
关键词:银鲫异育银鲫PCR-DGGE
三峡库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DNA多态性比较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以三峡库区所设A、B、C、D、E、F和G等7个站点为研究区域,利用RAPD技术就其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共鉴定出浮游生物41种,其中藻类4种,原生动物10种,轮虫类1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4种.物种组成相似性最高的是B站和C站,最低的是A站和F站.而站点间浮游生物群落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相距最近的是C站与D站,最远的为D站与F站.树状聚类图也显示:各站点物种组成聚为一类;而DNA多态性RAPD最先聚在一起的是B与F,它们的对应枝由A、C、D、E构成,G单独成为一枝.研究表明,所发现的物种组成与所揭示的遗传多样性并未完全吻合.这或许是物种信息的缺失(如藻类与细菌),或许是RAPD技术的缺陷,或许两者所致.因此,本研究积累了三峡库区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一些背景资料,而要阐释浮游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有赖于应用灵敏的、重复性好的,且能分别分析原核和真核生物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邓文娜余育和冯伟松颜庆云宋晓红刘志新
关键词:三峡库区浮游生物RAPD物种多样性
异育银鲫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对恢复投喂的响应被引量:6
2014年
以实验室养殖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3号"成鱼为对象,利用PCR-DGGE技术比较研究了其经饥饿与恢复投喂后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实验共检测到23条谱带,其中饥饿组、投喂组谱带数分别为18条和17条(共有谱带12条),投喂组大部分谱带亮度高于饥饿组。基于PCR-DGGE所得到的谱带进行的CA(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和聚类都表明饥饿组与投喂组消化道微生物存在明显不同。结果表明,在充分饥饿处理后,恢复饲料投喂可导致消化道微生物种类减少及微生物平均密度的增加,同时对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种类组成有显著影响。研究为进一步阐述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水产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李星浩颜庆云胡红娟李金金王纯余育和
关键词:异育银鲫PCR-DGGE肠道微生态系统
三峡库区浮游生物群落DNA结构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对三峡水库大坝至香溪河段所设A、B、C、D、E、F和G等7个站点浮游生物群落DNA进行了RAPD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分析了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各站点间RAPD研究表明:D和E首先聚到一组,然后与A聚到一起,最后与C聚成一大类;B和F聚成一大类;站点G独自归于一类。而理化因子聚类结果显示:B首先与C聚为一小类,再与D聚到一起,然后与G、F聚成的小类聚为一类,而E与A分别单独归为一类。比较发现,RAPD聚类结果中相距较近的站点在理化因子聚类中显示为相距较远的站点(如站点A、C、D、E之间),而在RAPD聚类中相距较远的站点在理化因子聚类中显示为相距较近的站点(如站点B、F分别与G之间)。这可能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也可能部分因为试验条件本身所造成的误差。本实验为确定浮游生物DNA指纹结构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建立一种新的水质评价体系积累了理化因子的一些背景资料。
邓文娜余育和颜庆云宋晓红张翔陈洪涛
关键词:三峡库区浮游生物RAPD
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评估人工堤坝分隔对武汉东湖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以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相关序列,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个样点采集的圆形盘肠溞并没有分为不同的类群,全局检验和种群间两两差异检验均显示7个圆形盘肠溞类群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构建的邻接树显示武汉东湖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除加拿大育空地区Kookatsoon湖与武汉东湖的部分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聚为一枝外,其他地区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分别聚为不同的枝。对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序列两两距离与样点间的地理距离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论是东湖内的小空间尺度还是更大尺度上的圆形盘肠溞COⅠ基因都存在序列相似性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降低("距离-衰减"模式),说明圆形盘肠溞存在分布限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东湖50年前修建的人工堤坝并未对武汉东湖圆形盘肠溞的种群遗传结构造成显著影响。
胡红娟颜庆云倪加加余育和李学梅王纯
关键词:CO
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异育银鲫"中科 3 号"从孵化到性成熟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一并就食物投喂及水环境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肠道微生物在整个研究过程随宿主发育发生明显...
李星浩余育和颜庆云
关键词:异育银鲫高通量测序群落演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