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饶小平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儿童
  • 5篇小儿
  • 4篇预后
  • 4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4篇重症
  • 2篇乳酸
  • 2篇重症监护
  • 2篇重症监护室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小儿脓毒症
  • 2篇近期预后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病毒性
  • 2篇巨细胞病毒性...
  • 2篇监护
  • 2篇监护室
  • 2篇儿童脓毒症
  • 2篇儿童重症

机构

  • 14篇江西省儿童医...

作者

  • 14篇饶小平
  • 7篇朱友荣
  • 6篇朱绿绮
  • 6篇吴卫萍
  • 4篇林敏
  • 4篇陈媛媛
  • 3篇万秋清
  • 2篇连惠红
  • 2篇徐南平
  • 1篇李群
  • 1篇袁爱群
  • 1篇王野樵
  • 1篇易招师
  • 1篇马强
  • 1篇占一姗

传媒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江西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小儿急救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6
  • 3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肺复苏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NF-κB、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5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组)15例和存活出院组(B组)10例。于心肺复苏后24 h、48 h、72 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激活的单核细胞百分率,用ELISA法检制血清TNF-α、IL-l、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CPR后24 h时,A、B两组NF-κB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48 h时,A组NF-κB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而B组下降,两组NF-κ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后72 h时,A组NF-κB呈小幅上升,B组继续下降,两组差异进一步增大(P<0.05)。CPR后24 h时A组TNF-α、IL-l、IL-6、IL-8水平高于B组(均P<0.05),CPR后48 h时A组TNF-α、IL-l、IL-6、IL-8水平达峰值,高于B组(均P<0.05)。CPR后72 h时两组TNF-α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IL-l、IL-6、IL-8水平虽下降,但高于B组(均P<0.05)。结论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NF-κB是调控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其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因子的大量甚至瀑布样释放,引起复苏后MODS的发生,导致死亡。
陈媛媛饶小平李群吴卫萍
关键词:心肺复苏细胞因子
儿童重症监护室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类白血病反应(LR)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LR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嗜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病原学检测结果(病原全阴性、单一感染、混合感染)及转归情况。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45)和死亡组(n=22),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R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7例PICU LR患儿,其中45例(67.16%)存活,22例(32.84%)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WBC、CRP、PCT检测水平与PICU LR患儿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抗生素使用情况、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的N、L、Hb、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为主,存活组以单一感染为主,共25例(55.56%),死亡组以混合感染为主,共10例(45.45%),死亡组中以CMV和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为主,共8例;存活组和死亡组病原学检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WBC(β=0.864,OR=2.373,95%CI:1.694~3.324)、CRP(β=1.231,OR=3.425,95%CI:1.104~8.371)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WBC、CRP、PCT检测水平和病原学检测情况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入院时WBC、CRP水平是PICU LR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临床诊治参考。
饶小平邬涛蔡丹
关键词:类白血病反应病原检测儿童
影响儿童脓毒症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症的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江西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儿临床特征,找出对近期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对这些疾病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
林敏饶小平
谷氨酰胺对失血性休克幼兔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谷氨酰胺(Gln)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的“条件必需氨基酸”,研究表明Gln在危重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对多脏器尤其是胃肠道的特定保护作用。该文通过建立幼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胃肠给予不同剂量谷氨酰胺是否对幼年动物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失血性休克时是否有肠道细菌移位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以及Gln可否抑制SIRS的进程。方法18只幼兔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小剂量Gln组(LGln)、大剂量Gln组(HGln)。对照组自由进食,而小、大剂量Gln组除自由进食外,通过胃管分别补充Gln,小剂量每日0.5g/kg,大剂量每日1.0g/kg,7d后通过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前、复苏成功后2,6,24h取外周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及血清白介素8(IL8)水平;取距回盲部近端5cm处回肠组织进行光镜组织形态学观察,淋巴细胞分布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并测量回肠绒毛高度、宽度和表面积。结果LGln和HGln两组在复苏成功后6h,24h血中DA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IL8水平(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补充Gln组较对照组血中肠黏膜PMN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或P<0.05);对照组回肠绒毛上皮脱落、萎缩,高度降低、表面积减少,(P<0.01或P<0.05),3组绒毛宽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小、大剂量Gln组之间各检测指标以及组织形态学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胃肠补充Gln对幼年动物失血性休克后肠屏障功能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对SIRS的进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饶小平朱绿绮连惠红
关键词:谷氨酰胺二胺氧化酶白介素8失血性休克幼兔肠屏障功能
动态监测血乳酸对评估小儿脓毒症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儿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9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入住PICU后1 h内(治疗前),6、12、244、8 h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6例儿童(对照组)作对照。比较脓毒症组中有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与无MODS者、存活与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并分析治疗前不同程度血乳酸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脓毒症组治疗前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78±2.55)mmol·L-1vs(1.12±0.27)mmol·L-1,t=15.8、P〈0.001]。脓毒症组有MODS者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无MODS者[(8.22±1.56)mmol·L-1vs(3.34±0.85)mmol·L-1,t=11.0、P〈0.001];死亡者在各个不同时期血乳酸水平都明显高于存活者(P〈0.001);存活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血乳酸水平逐步下降,在治疗48 h后基本恢复正常;而死亡者的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治疗前正常(〈2.0 mmol·L-1)、中(≥2.0~3.9 mmol·L-1)、高(≥4.0 mmol·L-1)血乳酸水平的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3%、22%、39%,血乳酸水平越高其病死率也随之升高。结论早期常规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的血乳酸水平变化有利于临床评估病情、评判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饶小平朱绿绮
关键词:血乳酸脓毒症动态监测儿童
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的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儿51例。<6个月48例(90.2%),其中<3个月29例(56.86%);≥6个月3例(5.9%)。呼吸困难甚或呼吸衰竭44例,肝功能受损7例,重度营养不良6例,脑病4例,肠梗阻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1例。51例患儿均采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同时针对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红霉素等免疫调节治疗。结果51例患儿中,行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44例(86.27%)。有效47例,无效4例(1例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于住院第3天死亡,3例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血白细胞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小儿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以<6个月婴儿为多,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受损,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更昔洛韦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有效。
林敏饶小平朱友荣吴卫萍万秋清
关键词:并发症小儿
影响儿童脓毒症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其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症的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江西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儿临床特征,找出对近期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对这些疾病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林敏饶小平朱绿绮朱友荣吴卫萍万秋清
关键词:脓毒症儿童近期预后MODS
文献传递
两种小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朱绿绮朱友荣饶小平
关键词:小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气末正压放射学检查气体交换
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50例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连惠红朱绿绮饶小平朱友荣徐南平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ICU危重儿主要死因MODS儿童
监测乳酸、血小板变化在小儿脓毒症应用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乳酸、血小板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小儿脓毒症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4例脓毒血症病人第1、7天、转出或死亡前乳酸、血小板的变化,探讨乳酸、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住院10d内,存活41例,死亡23例,死亡率为35.9%。死亡组的平均乳酸浓度(5.82±1.07)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64±0.83)mmoL/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水平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动态监测乳酸、小板是判断脓毒血症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的患者,预后良好。
饶小平朱绿绮
关键词:脓毒症乳酸血小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