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庆峰

作品数:13 被引量:15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青藏
  • 4篇湖泊沉积
  • 3篇环境变化
  • 2篇第四纪
  • 2篇水深
  • 2篇水深测量
  • 2篇水质
  • 2篇气候
  • 2篇全新世
  • 2篇孢粉
  • 2篇理化性
  • 2篇理化性质
  • 2篇纳木错
  • 2篇湖泊
  • 2篇花粉
  • 2篇冰川
  • 2篇冰期
  • 1篇第四纪沉积
  • 1篇第四纪沉积物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3篇马庆峰
  • 10篇朱立平
  • 9篇王君波
  • 5篇鞠建廷
  • 4篇吕新苗
  • 4篇彭萍
  • 4篇汪勇
  • 3篇唐领余
  • 2篇胡星
  • 2篇黄磊
  • 1篇林晓
  • 1篇李春海
  • 1篇杨瑞敏
  • 1篇王永杰
  • 1篇吕厚远
  • 1篇甄晓林
  • 1篇胡建芳
  • 1篇毛礼米
  • 1篇周忠泽
  • 1篇杨春蕾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玛旁雍错沉积揭示的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被引量:14
2019年
玛旁雍错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研究印度季风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利用活塞采样器在玛旁雍错75 m水深处获取了一根4.69 m长岩芯,利用^210Pb和AMS^14C测年确定了岩芯的年代,根据元素含量(XRF扫描)、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等代用指标,重建了该地区14 cal.ka B.P.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结果显示,冰消期(14~12 cal.ka B.P.),TOC和TIC含量变化显示了湖区环境整体上较为暖湿;12.0~11.4 cal.ka B.P.,径流明显减弱,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早中全新世(11.4~3.4 cal.ka B.P.),湖区环境整体上以暖湿为主,气候有所波动,出现了两次冷事件(10.2~9.8 cal.ka B.P.和8.2 cal.ka B.P.左右),7.4~6.6 cal.ka B.P.,出现了一个暖时期;晚全新世(3.4~0 cal.ka B.P.),湖区环境整体上趋向于干旱化,并伴有两次相对湿润时期(2.6~2.0 cal.ka B.P.和1.4~1.0 cal.ka B.P.)。玛旁雍错环境变化表明,晚冰期以来(14.0~3.4 cal.ka B.P.),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印度季风带来的降水以及冰川融水较多,湖区环境较为湿润,整体上有利于内源生物的生存;晚全新世(3.4~0 cal.ka B.P.),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减少,印度季风减弱,径流减弱,湖区环境朝干旱化方向发展。
朱少航朱立平王君波王君波鞠建廷马庆峰许腾开金磊
关键词: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环境变化晚冰期
西藏中部纳木错孢粉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中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带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高原中部尚缺乏末次冰期以来基于连续湖泊沉积孢粉记录的古环境重建。本研究通过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NC0801钻孔的孢粉组合及数量变化,并结合其他环境代用指标,初步...
吕新苗朱立平王君波彭萍汪勇马庆峰
关键词:孢粉记录末次盛冰期环境变化
珠穆朗玛峰北坡桤木属大气花粉传输路径与来源
2024年
认识区域大气花粉组成及其形成条件有利于明确不同类型花粉组合的气候与环境意义。利用布卡大气花粉采样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开展了连续2年(2012—2013年)的大气花粉观测研究。基于后向轨迹和潜在来源区域模型,探讨了秋季主要组分桤木属花粉的传输路径与潜在来源区域,分析了桤木属花粉与其植物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及气候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桤木属花粉季气团传输路径主要来自于采样点西南方向;(2)桤木属花粉潜在来源区域与其气团传输路径基本一致,主要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包括尼泊尔中部和东部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区;(3)桤木属花粉数量、传输路径和来源区域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有关,受高空西风影响的西南气团对桤木属花粉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以为认识珠穆朗玛峰北坡外来花粉的气候意义提供科学依据。
程久菊吕新苗朱立平马庆峰马庆峰PAUDAYAL N KHUM
关键词:传输路径青藏高原
西藏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水深、水质特征及现代沉积速率被引量:25
2013年
基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玛旁雍错和拉昂错开展的2次野外湖泊调查,本文简要报道这2个藏南内流水系湖泊的水深分布、湖水理化特征及湖泊现代沉积速率.测深结果显示玛旁雍错湖盆形状规则,深水区坡度平缓,最大水深为72.6 m;拉昂错北部为较浅的河流冲积扇,通过狭长的水道与开阔的南部湖区相连,南部湖区中心平坦,实测最深处49.03 m;根据水深数据计算的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水量分别为1.462×1010m3和5.711×109m3.玛旁雍错湖水剖面水质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分层结构,温跃层介于25~35 m之间,温度梯度为0.17℃/m,水体pH、电导率和溶解氧在温跃层具有同步变化特征;拉昂错湖水温跃层与玛旁雍错相比不明显,5~15 m间温度梯度为0.16℃/m,湖水pH与溶解氧呈反相变化,这可能与水生植物呼吸作用有关.2个湖泊湖水的主要离子组成特征除Ca2+外基本相同,拉昂错主要离子浓度约为玛旁雍错的3倍,而Ca2+则约为玛旁雍错的1/2;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对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的短岩芯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个湖泊近代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31 mm/a和0.65 mm/a.
王君波彭萍马庆峰朱立平
关键词:水深测量理化性质现代沉积速率青藏高原
花粉揭示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活塞采样器在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60m水深处获得3.1m沉积岩芯.通过AMS14^C测年、花粉、粒度和无机碳分析,恢复了青藏高原西南部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显示,全新世初期(10200~89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转换,气候由冷干向暖湿发展:全新世早期(8900~7400 cal a BP),植被由高寒草甸到高寒草原的转换,气候相对干旱,但偏暖:全新世中期(7400~3300cal a BP),植被从高寒草原向高寒草甸或草甸化草原转换,气候以冷湿为主:全新世晚期(3300c ala BP至今),植被逐渐被高寒草原取代,气候变得寒冷干旱.塔若错全新世早期和中晚期的特征气候事件表明,该地区明显受到西风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在全新世中期更多受印度季风环流控制.尤其是中晚全新世塔若错的湖泊沉积环境记录对于进一步阐述西风/季风在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庆峰朱立平吕新苗郭允鞠建廷王君波汪勇唐领余
关键词:花粉气候变化全新世青藏高原
第四纪沉积物中重要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31
2013年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唐领余毛礼米吕新苗马庆峰周忠泽杨春蕾孔昭宸BATTEN David J.
关键词:水生植物第四纪沉积物
基于监测的藏东南然乌湖现代过程:湖泊对冰川融水的响应程度被引量:10
2015年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广布,湖泊水质、沉积物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通过藏东南外流区第二大湖泊然乌湖监测的系统设计,研究了湖泊对冰川的响应程度.利用水位计对比然乌湖和各大补给河流水位与水温的关系,发现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曲尺河)对湖泊水量平衡的重要性;利用水质多参数仪器定期监测湖泊和河流的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发现冰川融水对然乌湖温度的时空变化有重要影响,导致水温自上而下降低,流量小的季节湖泊温度差异变小;自上游到下游电导率逐渐升高,显现出离子浓度低的冰川融水对湖泊的冲淡效应,p H随之变化;甚至影响到了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利用在上、中和下湖布设的沉积物捕获器监测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发现沉积速率非常大,通量具有上湖>中湖>下湖的规律,且时间上各湖具有入湖流量大的季节大于小的季节的规律,说明了冰川融水对然乌湖在沉积量方面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总之,然乌湖水体和沉积物能够高信度地响应上游冰川的变化,然乌湖沉积物具有高分辨率反演该区域冰川和气候变化的潜力.
鞠建廷朱立平黄磊杨瑞敏马庆峰胡星王永杰甄晓林
关键词:冰湖沉积物捕获器
高海拔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以阿克赛钦湖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比(C/N)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阿克赛钦湖不同沉积深度范围内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湖面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等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赛钦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含量最少。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Ⅰ阶段(531~480 cm)气候相对温暖,流域蒸发较弱,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第Ⅱ阶段(480~38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强烈,湖泊水生生产力相对较高,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强的浅水环境。第Ⅲ阶段(380~160 cm)气候逐渐转暖,入湖水量增多,湖面扩张,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逐渐减弱。第Ⅳ阶段(160~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增强,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西北部过去气候变化重建及西风-季风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项超生汪勇王君波马庆峰王世航
关键词:环境变化湖泊沉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北部冰前湖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冰川活动被引量:14
2019年
青藏高原的冰川为亚洲地区大多数人口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的冰川活动历史有助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冰川响应。本文通过对羌塘腹地布若错沉积物岩芯的粒度、元素以及总有机碳等指标进行分析,重建了该流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活动历史。结果表明,布若错流域在5.2~4.0 cal.ka B.P.期间,冰川退缩,气候相对温暖;然而,4.0 cal.ka B.P.以来环境逐渐变干,印度季风持续减弱;随着3.2 cal.ka B.P.左右大规模的冰川前进,布若错流域进入新冰期,并受到较强西风的影响,气候寒冷干旱;1.3 cal.ka B.P.以来,流域内冰川仍然维持着较大规模,然而湖面却略有升高,可能反映了西风带来了一定的降水。此外,该流域存在4次显著的冰川前进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3.6~3.4 cal.ka B.P.、3.2~2.3 cal.ka B.P.、1.9~1.7 cal.ka B.P.和0.4~0.1 cal.ka B.P.。这4次冷期与青藏高原其他古气候记录对应较好,这种频繁发生的冷事件可能与太阳辐射的长期衰减以及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热带辐合带的持续南退是季风持续减弱的重要原因;此外,中晚全新世北大西洋的气候变化通过增强的西风环流对该流域产生影响。
许腾朱立平王君波王君波鞠建廷
关键词:青藏高原冷事件湖泊沉积西风带
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五十年被引量:11
2021年
20世纪60年代,因应西部经济建设的需要催生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最初为探索冰期(冷期)/间冰期(暖期)孢粉组合、植被与气候变化规律,且首次在青藏高原主体钻取200多米第四纪湖相沉积岩芯进行孢粉研究.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开始了高山雪冰孢粉研究;80年代起,开展了中法、中德、中澳和中美国际合作,标志着中国第四纪孢粉学界与国际接轨,一些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新方法逐渐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使中国第四纪孢粉学开始了从定性到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探索;90年代后,众多孢粉学者在青藏高原的60多个湖泊/剖面及高山冰川研究点,开展了以全球变化为重点的大范围第四纪孢粉研究,探讨更新世以来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高原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孢粉研究,为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及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变过程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已有的花粉记录揭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植被的时空分布,表现为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在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适宜期等不同时段的扩张和收缩.古植被反映的末次盛冰期以来古季风经历了弱→增强→强盛→减弱但仍活跃→萎缩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唐领余唐领余沈才明吕厚远马庆峰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古植被古气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