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永强

作品数:6 被引量:11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视域
  • 2篇农村
  • 2篇农村文化
  • 2篇农村文化建设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形态
  • 1篇大众
  • 1篇大众媒介
  • 1篇大众消费
  • 1篇推进器
  • 1篇文化产业
  • 1篇文化认知
  • 1篇历史意义
  • 1篇媒介
  • 1篇媒介形态
  • 1篇价值观
  • 1篇交往
  • 1篇交往方式
  • 1篇处理好五个关...

机构

  • 6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共甘肃省委...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马永强
  • 2篇王正茂
  • 1篇林夏竹

传媒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新华文摘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须处理好五个关系:在制度创新中要处理好融入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国家文化产业战略与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在观念创新中要处理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在技术创新中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核心的关系,在资本创新中要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与中小型文化产业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内容创新上要处理好授权产业的内容创意与产业伦理的关系等。
马永强
关键词:文化产业
《读者》之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参与被引量:1
2008年
作为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产物,《读者》以高雅、清新、隽永的真善美的传播与人文关怀、以高品质高品位的价值追求,成就了作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和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美誉。她不但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参与了这一时期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民族灵魂的重铸、和谐文化的创新传播,还记录了这一时代变革中千万读者的情感和社会风尚。因此,"《读者》之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思想解放之路、多元文化的传播之路、和谐文化的创新之路、精神甘露的播撒之路、文化品牌的成长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马永强
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被引量:57
2011年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都与乡村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生活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入手。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和建构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激活农民的文化自觉,以最终实现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重塑。
马永强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被引量:3
2009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民族的灵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而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因此,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才能较为全面、科学地理解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马永强王正茂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视域文化认知交往方式文化形态价值观
媒介:大众消费的推进器——论媒介对大众消费的历史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统治阶级为了既得利益,充分利用媒介营造与之相一致的消费氛围。从资本主义萌芽初期禁欲主义的盛行,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倡导消费,再到"后工业社会"的时尚消费甚至"超前消费",媒介一直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媒介形态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媒介的多元化不断解构和建构着大众的消费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一部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大众消费史。媒介的整合和发展,正在不断地生产和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
林夏竹马永强
关键词:大众媒介媒介形态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被引量:50
2008年
当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乡村精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和新的乡村文化。所以,它不仅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而且也是"人的建设"和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乡村精神与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和创新。
马永强王正茂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