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松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胶质
  • 8篇胶质瘤
  • 6篇替莫唑胺
  • 6篇细胞
  • 4篇神经胶质
  • 4篇神经胶质瘤
  • 3篇沙利度胺
  • 3篇鸟嘌呤
  • 3篇转移酶
  • 3篇嘌呤
  • 3篇基因
  • 3篇甲基鸟嘌呤
  • 3篇甲基转移酶
  • 2篇启动子
  • 2篇启动子甲基化
  • 2篇细胞瘤
  • 2篇母细胞
  • 2篇母细胞瘤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机制

机构

  • 10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沧州市中心医...
  • 2篇山东省交通医...
  • 1篇莱芜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市海河医...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10篇杨学军
  • 10篇高松
  • 9篇潘强
  • 8篇纪延伟
  • 8篇张文高
  • 3篇孙健
  • 3篇李罡
  • 2篇韩建国
  • 2篇王增光
  • 1篇李瑜
  • 1篇董雪涛
  • 1篇曾峥
  • 1篇王华民
  • 1篇杨卫东
  • 1篇王维
  • 1篇王雷波
  • 1篇赵雅度
  • 1篇杨树源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利度胺联合替莫唑胺杀伤U251胶质瘤细胞机制的体外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沙利度胺联合替莫唑胺杀伤U251胶质瘤细胞的机制进行体外研究,为制订沙利度胺与替莫唑胺联合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体外培养的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分别接受替莫唑胺(100 μmol/L)、沙利度胺(100 μg/L)、替莫唑胺与沙利度胺联合治疗,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抗肿瘤药物处理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周期;检测经吖啶橙标记的酸性囊性细胞器数目;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替莫唑胺和沙利度胺单药治疗相比,替莫唑胺与沙利度胺联合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的抑制更为明显(均P=0.000),且可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以及发生凋亡和自噬。两药联合治疗后,U251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和Caspase-3表达水平高于替莫唑胺组和沙利度胺组(均P=0.000)。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替莫唑胺治疗U251细胞可以上调自噬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同时诱导凋亡及自噬性死亡,从而达到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高松潘强曾峥孙健杨学军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替莫唑胺
新发胶质母细胞瘤MGMT基因不均一性的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
潘强杨学军纪延伟孙健韩建国高松李罡张文高
胶质母细胞瘤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研究新发胶质母细胞瘤中肿瘤不同部位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关系及区域差异性.方法 在30例新发胶质母细胞瘤肿瘤不同部位采取2~4块标本,其中5例在术中神经导航引导下采取.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标本中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组织切片MGM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43.56%(44/101)检测肿瘤组织中出现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细胞弱着色<10%或细胞无着色;弱阳性,10%≤细胞着色≤50%;强阳性,细胞着色>50%)发现MGMT蛋白表达情况分别为阴性(32.67%),弱阳性(43.56%),强阳性(23.76%).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x2=2.905,P=0.088).在肿瘤不同取材部位组织之间57%的患者(17/30)MGMT蛋白表达水平与37%患者(11/30)启动子甲基化存在不均一性.结论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不是MGMT蛋白表达的惟一调节因素.同一肿瘤不同取材部位组织MGMT蛋白表达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不均一性的结果 质疑了单一取材标本的检测结果 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
潘强杨学军纪延伟孙健韩建国高松李罡张文高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DNA甲基化
沙利度胺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黏附、侵袭力及整合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D)联合替莫唑胺(TMZ)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LN229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LN229分别用加入DMSO(对照组)、THD(THD组)、TMZ(TMZ组)及THD+TMZ(联合组)的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的贴壁过程及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LN229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用黏附抑制实验与细胞侵袭实验测定细胞黏附及侵袭性。结果对照组和TMZ组LN229迅速形成伪足并与其他细胞接触形成单细胞层,整合素αvβ3均有较高表达。THD组和联合组LN229的伪足变短,形态有变圆倾向,整合素αvβ3表达减弱,其中贴壁细胞整合素αvβ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的81.8%与77.9%,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对照组的66.8%、53.7%;悬浮细胞整合素αvβ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对照组的63.7%、55.0%,MFI分别为对照组的49.8%、54.1%。THD组、TMZ组及联合组平均LN229黏附抑制率分别为25.23%、0.88%、26.83%。THD组及联合组平均每视野侵袭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和TMZ组减少(P均<0.05)。结论THD对LN229具有黏附抑制作用,对其黏附、迁移过程的抑制与细胞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有关。THD与TMZ间无协同作用。
纪延伟潘强张文高高松杨学军
关键词:沙利度胺替莫唑胺胶质瘤整合素
替莫唑胺耐药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TR建立及耐药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替莫唑胺耐药人脑胶质瘤细胞系,探讨其耐药机制,以期为临床优化药物化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方法使人U251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产生耐药,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耐药指数及细胞存活率;采用Western-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免疫(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变化,分析细胞耐药机制。结果历经8个月成功建立了对替莫唑胺耐药的胶质瘤细胞U251/TR,在替莫唑胺初始浓度为0.25μg·mL-1,终浓度为16.00μg·mL-1培养液中,U251/TR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未经诱导的U251胶质瘤细胞的7倍(P=0.00),其耐药指数约为7.00;U251/TR细胞MGMT表达水平较未经诱导的U251胶质瘤细胞明显增加(P=0.00)。结论通过分步诱导方法于体外成功建立1株对替莫唑胺耐药的U251/TR细胞系。MGMT表达水平升高是导致U251/TR细胞对替莫唑胺耐药的主要机制。
潘强杨学军高松纪延伟张文高
关键词:替莫唑胺神经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替莫唑胺改变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耐药机制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建立替莫唑胺耐药人胶质瘤细胞系,探讨其耐药性变化规律及耐药机制,以期为临床优化药物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步诱导法使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对替莫唑胺耐药,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和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以及倍增替莫唑胺终浓度后MGMT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替莫唑胺耐药U251/TR细胞,在替莫唑胺初始诱导剂量0.25μg/ml、终浓度16.00μg/ml培养液中,U251/TR细胞半数抑制浓度为(220.87±2.34)μmol/L,约为U251细胞[(33.12±1.52)μmol/L]的7倍(t=-116.542,P=0.000),其耐药指数约为7;U251/TR细胞MGMT表达水平为(1.47±0.30),较U251细胞(0.19±0.03)明显升高(t=-20.230,P=0.000)。与溶媒对照组比较,经倍增替莫唑胺终浓度诱导的U251/TR细胞仍呈现增殖抑制现象,以体外培养第3天时最为明显(P=0.000);MGMT表达水平相应降低(均P=0.000),呈现自身克服耐药现象。结论采用分步诱导法可于体外成功建立替莫唑胺耐药人胶质瘤细胞系。MGMT表达水平升高是导致U251/TR细胞对替莫唑胺耐药的主要机制,替莫唑胺可以通过自身消耗MGMT而改变U251/TR细胞的耐药特性,发挥抗耐药作用。
潘强杨学军高松纪延伟张文高李瑜王维董雪涛王华民
关键词:替莫唑胺脑肿瘤神经胶质瘤
抗血栓药物致脑出血的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治疗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在抗血栓药物致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24例抗血栓药物致脑出血患者,12例经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其余12例单纯予以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和GOS预后分级对生存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预后进行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颅内血肿明显缩小,其中治疗后3d血肿基本清除者5例,治疗后5d血肿清除者6例,治疗后7d血肿清除者1例;而对照组治疗后3d无一例血肿缩小,头部CT检查显示血肿周围呈低密度改变。发病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60.42±39.40)分和(29.58±32.01)分,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7);联合治疗组患者GOS预后分级达满意者7例(7/12),对照组2例(2/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联合治疗组死亡2例(2/12),而对照组死亡4例(4/12)。结论在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的情况下,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张文高杨学军高松纪延伟王雷波王增光杨卫东赵雅度
关键词:脑出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抗凝药立体定位技术抽吸
MGMT在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对替莫唑胺化疗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表达,探讨其对恶性胶质瘤替莫唑胺化疗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胶质瘤患者60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表达,根据表达情况分为MGMT阴性组和MGMT阳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常规放射治疗和替莫唑胺化疗,并对其长期随访,进行无进展生存时间、实体肿瘤客观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的评定。结果肿瘤组织MGMT表达阴性者(-~±)为33例,MGMT表达阳性者(+~++)为27例;应用替莫唑胺化疗6个疗程末,MGMT阴性组客观有效率(CR+PR)为20/33,明显高于MGMT阳性组的5/27;MGMT阴性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8±6.42)个月,明显长于MGMT阳性组的(9.0±1.91)个月,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莫唑胺化疗方案的疗效与MGMT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密切相关,MGMT的检测对于指导恶性胶质瘤患者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王增光杨学军潘强高松杨树源
关键词:恶性胶质瘤化学疗法甲基转移酶替莫唑胺
沙利度胺增强替莫唑胺在U251-MG胶质瘤细胞中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
高松杨学军张文高纪延伟潘强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转染自杀基因杀伤恶性胶质瘤细胞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5-氟胞嘧啶诱导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群发生自身死亡及其旁效应对共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经体外诱导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经转染获得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RT-PCR法鉴定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在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观察野生型和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在不同浓度5-氟胞嘧啶作用下的细胞存活率,以及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所诱导的旁效应。结果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EA-CD-CAUP转染成功,CD基因在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中表达阳性;在不同浓度5-氟胞嘧啶(0.01~1000.00μg/ml)作用下,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存活率低于野生型内皮祖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比例的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共培养72h后,其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所占的比例,当基因修饰型内皮祖细胞比例占细胞总数的50%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即已>80%。结论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转染CD基因后,在5-氟胞嘧啶的作用下可发生自身死亡并触发旁效应而杀伤共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自杀基因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体内实验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李罡杨学军纪延伟张文高潘强高松
关键词:内皮基因转染氟胞嘧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