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晶体材质及种类的不断更新,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我科于2010-2011年对14例(2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实施此手术,报告如下。
- 梁歌魏琳姜严明扈晓华蔡春梅
- 关键词: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高度近视疗效观察超声乳化技术
- 眼内异物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眼外伤后眼内异物的手术效果。方法对35例(均为单眼受伤)眼内异物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异物取出手术成功后并保住眼球(100%),术后视力大部分有提高,22只眼行巩膜外路电磁铁吸出异物,13只眼采用玻璃体切除取出异物。其中31例并发外伤性白内障(31/35,88%),11例并发玻璃体积血(11/35,31%),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2/35,2%),3例继发性青光眼(3/35,8%)。结论赤道前后、定位准确的磁性异物,以巩膜外路磁吸术为宜。对于合并玻璃体混浊的眼内异物、后极部异物需行眼玻璃体切除术。
- 蔡春梅魏琳姜严明梁歌
- 关键词:眼内异物手术
- 绷带镜治疗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特征,观察绷带镜治疗这类并发症的疗效。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病例共36例,均采用绷带镜进行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在接受绷带镜治疗后的不同时间内症状得到缓解,角膜上皮愈合,视觉质量提高。结论绷带镜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的缺损,提高患者视觉质量。
- 姜严明魏琳蔡春梅邢杉杉仝欢李忠政杨冬梅扈晓华梁歌
- 关键词:糖尿病玻璃体切割角膜上皮缺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46只眼),进行巩膜瓣下隧道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1个月~1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结果4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升,术后眼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出现角膜水肿39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1眼,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 梁歌孟晓丽李坤魏琳仝欢邢杉杉
-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闭角型急性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936C/T基因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是治疗湿性AMD时的靶因子,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VEGF基因多态性与AMD之间的关系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中国汉族人群中相关的研究尚少。目的研究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AM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研究流程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眼科的AMD患者200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0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和性别与AMD患者均相匹配。采集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m1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分析受检者VEGF+936C/T基因在启动子区与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比较两组受检者陋GF+936c/T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分析VEGF+936C/T基因多态性与AMD发病的危险度。结果AM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受检者吸烟情况(P=0.76)、高血压(P=0.84)、高血脂(P=0.71)、糖尿病(P=0.86)或心血管系统疾病(P=0.89)的频数和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受检者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00例AMD患者中,18例表现为TT基因型,占9.0%;而正常对照组该基因型7例,占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5%可信区间(CI)的比值比(OR)为2.73。两组间受检者CC、CT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0.57);两组之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早期AMD、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型AMD之间受检者CC、CT、TT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VEGF+936TT基因型的基因多态性与AMD发病相关。
- 姜严明梁歌魏琳蔡春梅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中国汉族人
- 溴氯哌喹酮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溴氯哌喹酮(Halofuginone)对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BSS液配制500 μg/ml和1000 μg/ml的溴氯哌喹酮眼液和每公斤饲料含5mg溴氯哌喹酮(5mg/kg)的鼠颗粒饲料,制作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缓释颗粒.在7~9周龄的C57B1/6小鼠角膜板层隧道内植入bFGF缓释颗粒诱发角膜新生血管,分组滴溴氯哌喹酮眼液和自由进食溴氯哌喹酮饲料,裂隙灯下测量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计算血管网面积,对比分析各时间点组间血管长度和面积.结果 角膜和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3d时从扩张增粗的角膜缘血管长出新生血管芽,5~7d长到颗粒处,血管网呈扇形.10d后新生血管开始消退,垂直走行的血管消退的最慢.食物组抑制新生血管最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d时血管长度和面积也明显小于眼药组,7d、10d眼药组血管长度和面积小于对照组,未显示与眼药剂量相关的抑制作用.结论 溴氯哌喹酮能抑制鼠角膜新生血管,于抑制I型胶元合成和沉积、MMP-2的表达、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的增殖有关,口服优于滴眼液.
- 窦宏亮梁歌孟晓丽姜严明魏琳
-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
- 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外斜视4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第二炮兵总医院眼科就诊的4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5~1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访2-3年,分析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31例正位,斜视度为+8^△~-8^△;有9例轻度过矫,6例明显过矫,其中1例需要再手术。术后3个月,37例正位,斜视度为+8^△~8^△;有5例轻度过矫,4例轻度欠矫。术后2-3年,38例正位,斜视度为+8^△~8^△,有5例轻度欠矫,3例明显欠矫。眼球运动正常。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外斜视长期手术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 蔡春梅梁歌魏琳姜严明
-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