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琼
- 作品数:25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贵州省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从伦理的困境到正义的诉求--论赫西俄德诗歌中的德性思想被引量:2
- 2008年
-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诗人赫西俄德第一个明确地把德性作为思考的主题。这种思考来自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苦难现实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是独立出来而是被置于神话的框架之中的。即人类不幸的根源内含在诸神谱系有序化的进程之中。在赫西俄德看来,只有遵循正义人类才能解脱不幸。
- 任继琼
- 关键词:德性神谱正义
- 苏格拉底的反讽:否认知识被引量:1
- 2016年
- 苏格拉底否认自己拥有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简单反讽:他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佯作不知,想引导对话者达到他想要的结论而已。但从他的人品、哲学方法的首要原则、他寻求德尔斐神谕的真意以及为此而死的命运来看,这种简单反讽的说法难以成立。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反讽,因为从他否认拥有自然知识和修辞学知识以及对德性定义的无知来看,"苏格拉底无知"能够成立;从他确定地宣称拥有道德知识和通过其辩驳法能够达到道德知识来看,"苏格拉底有知"也是能够成立的。苏格拉底知与无知的并存是强弱两种知识观在其头脑中存在的反映。
- 任继琼
- 关键词: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哲学探索方法——辩驳法解析
- 2015年
- 与国内仍然沿用"助产术"来说明苏格拉底哲学探索方法相比,西方学术界在格雷戈里·维拉斯托斯1983年发表《苏格拉底辩驳法》后,已普遍采用"辩驳法"对其进行指称和研究。本文基于对话文本、追随维拉斯托斯的考察,拟对辩驳法的内涵、结构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 任继琼
- 关键词:苏格拉底
-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旨向
- 2010年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但这个核心和本质本身却需要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因为只有深入把握它的内涵,才能回答和判断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什么等一系列发展的科学性即正确性问题。
- 任继琼
- 幸福缘何在于德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幸福与德性关系探析被引量:2
- 2005年
-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源头,它是一种德性幸福论。幸福和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同时更是构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大厦的理论基石。本文拟清理亚里士多德得出“幸福在于德性”命题的逻辑思路,以展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独特方法。
- 任继琼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德性
- 求善致福—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研究
- 该文力图系统梳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这一梳理是按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个人-人与人-城邦社会两条并行的线索来进行的.前言部分指出'回到亚里士多德'是来自现实和理论层面的要求,并概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地位、渊源及相关著作...
- 任继琼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伦理德性理智德性
- 文献传递
- 政治权力的伦理限制研究
- 2010年
- 对政治权力的理解,既有基于强制性从权力主体到客体的单向理解,也有基于公共性从权力客体到主体的逆向理解。后者是符合人类普适价值和党对权力性质的本质性理解。权力的公共性是对权力进行伦理限制的理论前提,因为它内含权力运行的普遍善指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权力行使背离公共性、造成合法性危机是对权力进行伦理限制的现实前提。政治系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实现和促进权力的公共性,如推动经济增长、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制定法规制度等。但是,权力主体基于健全理性的卓越行动更能体现权力公共性价值的优越性。
- 任继琼
- 关键词:政治权力公共性合法性
- 保持党的纯洁性 奋力后发赶超——学习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 2012年
- 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实事求是分析当代贵州省情的基础上,指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路径在于后发赶超。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在思想上保持纯洁性,才能把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凝聚到后发赶超的实践中来;在作风上保持纯洁性,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后发赶超提供动力源泉。
- 任继琼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实践——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 2022年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生动记录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领导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第四卷围绕“三大时代课题”,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体现了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贡献。
- 任继琼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化
-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域:人的好生活
- 2010年
- 从最初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演变,体现出发展的视域从外在于人的"物"回归到人的好生活。因为,没有人的好生活就没有社会的形成和存在。人的好生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人的好生活不是荣誉和财富,而是灵魂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
- 任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