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漫戈
- 作品数:43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元代咏陕诗文及其文献
- 2011年
- 元代众多著名文人曾以西安及其周边的风景、人物、事件为题材赋诗撰文,这些诗文,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艺术精湛,其中,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为其显著特点。这九位作家为元代诗坛早期、晚期的代表人物。元代描写西安及其周边的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诗作保存完好,收录于别集、选集、总集之中,便于检索,不仅是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了解西安及其周边的人文、生态、历史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 伏漫戈
- 关键词:元代诗文
- 《红楼梦》研究之“忏悔”说被引量:2
- 2012年
- 《红楼梦》研究中"忏悔"说为人熟知,此说产生于清代,20世纪前半叶一度流行,目前,仍有信奉者。"忏悔"说宣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忏悔录,它的前提是承认《红楼梦》为曹雪芹的自传,此说的立论、依据、论证存在显而易见的错误。
- 伏漫戈
- 关键词:《红楼梦》忏悔
- 明前文学作品中猿猴故事的演变
- 2013年
- 从先秦散文到明代拟话本,有大量描写猿猴故事的作品,纵观这些作品,其中的猿猴形象性情各异,人与猿的关系复杂,故事的主题多元,具有极为广泛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借鉴前贤时彦从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角度研究猿猴故事的成果,
- 伏漫戈高晓娜
- 关键词:文学作品猿猴学术研究价值先秦散文拟话本神话学
- “二拍”人物研究
- 在古代小说名著中,“二拍”研究尚属薄弱,这种现状与“二拍”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相称的,因此对“二拍”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人物的性格、命运、心理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小说的创作中心,人物决...
- 伏漫戈
-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创作
- 文献传递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乱世的反思被引量:1
- 2013年
- 罗贯中深入描绘了人人欲为帝王、崇尚权变纵横的乱世景象,他认为谋略、气度、品性等因素,是成就霸业者必备的素质,罗贯中笔下的乱世英雄具有忠义的美德。罗贯中的价值观融合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与下层民众的江湖精神。
- 伏漫戈
- 关键词:罗贯中《三国演义》乱世
- 论林四娘故事主题的多元形态被引量:3
- 2006年
- 林四娘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主题呈现多元形态。林云铭、王士禛、蒲松龄、杜乡渔樵等人对林四娘故事的主题做出四种不同的阐释,由于这些作者的经历、身份、文学观念,以及对待明朝灭亡的态度不同,导致了林四娘故事主题的差异。虽然故事的主题有别,但是林云铭、王士禛等人对女性的态度基本一致,同情女性的不幸,赞赏女性的才能,钦佩女性的品德,表现出开明的妇女观。
- 伏漫戈
- 关键词:林四娘故国之思
- 论《儒林外史》寓庄于谐的手法
- 1999年
- 评论优秀的讽刺文学作品时,人们常常看到“含泪的笑”这种说法。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塑造了众多集喜和悲、美和丑、滑稽和崇高于一身的不朽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世人心不古,世风浇薄的痛心状况。寓庄于谐的手法使读者为《儒林外史》的诙谐和调侃解颐的同时。
- 伏漫戈
- 关键词:《儒林外史》寓庄于谐
- 凌漾初笔下的江湖世界
- “二拍”的江湖世界主要由侠客、绿林好汉、强盗及骗子构成。凌漾初笔下的侠客在行侠的目的、方式、武功几方面承前启后。绿林好汉性情豪爽,对弱者具有同情心,注重经济利益。“二拍”中的强盗以正当职业为掩护,谋财害命;骗子善于抓住受...
- 伏漫戈
- 关键词:凌濛初武侠小说
- 文献传递
- 张岱书牍的学术价值
- 2018年
- 张岱的书牍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献价值,蕴涵了他的文学观念、艺术理论、史学思想、治学之道。张岱完善了"诗中有画"的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贵在空灵,批评几社成员出于"乡情"褒"七子"而贬竟陵,强调选诗应坚持"心有定见""自出手眼""以诗品为主"的原则去粗取精。在艺术上,张岱不乏真知灼见,他超越了"诗画一体"的观念;反对"怪幻"的传奇创作,认为戏曲创作应真实自然,以情感人,追求中和之美;提出"练熟还生"的独到见解;对于园林题词,注重雅俗共赏、环境与题词相得益彰;张岱对茶道颇为精通,在茶道中感悟人生,追求精神超越。张岱以存史为己任,修史时秉承了实录与求真的精神。
- 伏漫戈
- 关键词:诗学观念艺术理论史学思想
- 论杜少卿和贾宝玉奇士人格的文化传承被引量:3
- 2004年
- 思想特异、行为乖张、个性洒脱是奇士人格的主要特点。吴敬梓和曹雪芹一方面继承老庄哲学崇尚自然与魏晋名士违俗抗礼的传统 ,另一方面汲取明清人文思潮张扬个性的精神 ,创造出杜少卿和贾宝玉这样两个奇士 。
- 伏漫戈
- 关键词:古代文学《红楼梦》《儒林外史》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