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和 作品数:32 被引量:219 H指数:9 供职机构: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白天过度嗜睡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白天过度嗜睡的关系,为改善社交焦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线索.方法 抽取杭州市3所大学二~四年级的学生1 534名,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和Epworth嗜睡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社交焦虑组大学生白天过度嗜睡发生率(27.3%)高于非社交焦虑组学生(20.0%) (x2=11.19,P<0.01);白天过度嗜睡组学生在LASA量表的操作恐惧、操作回避、社交恐惧和社交回避4个独立因子评分上均高于非过度嗜睡组学生(P值均<0.05);白天过度嗜睡的发生与社交恐惧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OR=1.06,95%CI=1.03~1.08,P<0.01).结论 社交焦虑的学生有更高的白天过度嗜睡发生率,社交恐惧分高的学生更易出现白天过度嗜睡,需特别关注. 李敏 唐光政 周丽玉 余正和 毛洪京关键词:焦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了解OSAHS主观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至我院睡眠障碍科诊断OSAHS的82例男性及31例女性患者,通过量表评估主观睡眠质量(PSQI)、焦虑程度(GAD-7)、抑郁程度(PHQ-9)、躯体症状(PHQ-15)、嗜睡程度(ESS)。结果男性患者的年龄(47.0岁)比女性患者年轻(56.3岁),BMI(27.0 kg/m2)高于女性(24.7 kg/m2),AHI(18.5次/h)高于女性(11.7次/h),最长呼吸暂停时间(48.0 s)高于女性(33.0 s),平均呼吸暂停时间(24.5 s)高于女性(19.0 s),最低血氧饱和度(82.5%)低于女性(86.0%);女性患者主观睡眠质量(PSQI=16分)比男性(PSQI=13分)更差,嗜睡(ESS=5分)不如男性(ESS=7分)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层(B=0.804)、抑郁程度(B=1.314)、躯体症状(B=1.159)能预测男性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躯体症状(B=3.288)、最长低通气时间(B=0.173)预测女性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结论OSAHS患者男女性主观睡眠质量存在差异。男性高龄、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多预测更差的主观睡眠质量;女性躯体症状多、最长低通气时间长预测更差的主观睡眠质量。 徐悠 毛洪京 余正和 韩莉 杨莉莉 郑秋梅 丁秀梅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主观睡眠质量 性别差异 躯体症状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唑吡坦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评价 余正和 毛洪京 韩莉 唐光政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干预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 刘义 毛洪京 莫亚莉 刘文娟 尹岩 徐莲莲 余正和关键词:针刺 原发性失眠症 神经电生理学 文献传递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干预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 刘义 毛洪京 莫亚莉 刘文娟 尹岩 徐莲莲 余正和关键词:针刺 原发性失眠症 神经电生理学 文献传递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调节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45 2017年 目的:比较针刺与艾司唑仑调节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效应。方法:将64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和药物组(32例),共剔除3例,最终针刺组31例,药物组30例。针刺组主穴取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结合配穴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并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1/2/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 1/2/3,N1、N2、N3)、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占TST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较艾司唑仑能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刘义 冯慧 刘文娟 毛洪京 莫亚莉 尹岩 余正和 徐莲莲关键词:原发性失眠症 针刺 觉醒状态 神经电生理学 随机对照试验 针刺调节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记忆功能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23年 失眠障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睡眠疾病,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0%~36%,其中10%~25%成为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患者,约6%~10%达到了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的诊断标准[1-2]。而CID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神经免疫等方面造成多维度损害[3],其中,认知记忆与睡眠功能成为近年研究热点[4]。中医针刺调节失眠障碍具有疗效确切、无依赖性、副作用小等优势[5],而CID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心肾不交型占比最多[6-7]。本研究探索泻南补北针刺法对心肾不交型CID患者睡眠质量、记忆功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监测睡眠结构分析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 刘义 余正和 陈秋红 冯慧 陈广烈 韦又丹关键词:泻南补北 针刺 心肾不交 记忆功能 神经电生理学 快速眼动期睡眠剥夺诱导大鼠焦虑相关自我修饰行为及血清5-HT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快速眼动期(REM)睡眠剥夺诱导大鼠焦虑相关自我修饰行为指标以及与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常规饲养,不予干扰睡眠;睡眠剥夺组采用改良的多平台水环境法,通过72 h REM睡眠剥夺诱导大鼠焦虑样行为。造模前后两组均进行旷场(OF)试验,造模后两组通过高架O迷宫(EOM)试验和自我修饰行为分析进行焦虑的量化评定,并检测血清5-HT浓度。结果造模前,睡眠剥夺组水平和垂直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睡眠剥夺组水平和垂直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睡眠剥夺组进入闭合臂次数多于对照组,进入开放臂次数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睡眠剥夺组错误的转换次数(IT)、中断修饰的次数、错误的转换百分比(IT%)和中断梳理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为高(均P<0.01);对照组血清5-HT浓度高于睡眠剥夺组,睡眠剥夺组IT%与5-HT浓度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P<0.05)。结论REM睡眠剥夺诱导了焦虑样行为,且其中自我修饰行为参数与血清5-HT浓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刘文娟 毛洪京 余正和 刘义 杨莉莉 韦又丹 邵琼琰关键词:睡眠剥夺 焦虑 5-羟色胺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干预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1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 3,N3)较本组治疗前增多,N1、N2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比例较本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针刺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P<0.05)。结论:针刺较唑吡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刘义 冯慧 莫亚莉 毛洪京 刘文娟 尹岩 徐莲莲 余正和关键词:针刺 原发性失眠症 神经电生理学 帕罗西汀联合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唑吡坦与单用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7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口服帕罗西汀10~20 mg·d^(-1),唑吡坦5~10 mg·d^(-1);对照组口服唑吡坦5~10 mg·d^(-1),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多导睡眠图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估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间分别为(29.60±4.80),(81.65±33.11),(388.75±32.81)min,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5.00±3.91),(121.29±32.48),(339.51±35.26)min(P<0.05)。试验组的睡眠效率为(82.67±6.8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69±7.01)%(P<0.05)。试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为(6.07±2.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7±2.47)(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疗效更优,且安全性高。 余正和 王晟东 宋明芬 尹岩 刘义 毛洪京 唐光政关键词:帕罗西汀 唑吡坦 原发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