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敏

作品数:29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宁夏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4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唐代
  • 7篇学术
  • 7篇丝绸之路
  • 6篇文化
  • 5篇唐代前期
  • 4篇佛教
  • 3篇学术文化
  • 3篇中古
  • 3篇中古时期
  • 3篇丝路
  • 3篇粟特
  • 3篇粟特人
  • 3篇武则天
  • 2篇信仰
  • 2篇文学
  • 2篇墓志
  • 2篇郡王
  • 2篇考释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机构

  • 24篇宁夏师范学院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作者

  • 28篇冯敏
  • 1篇王双怀

传媒

  • 9篇宁夏师范学院...
  • 2篇乾陵文化研究
  • 1篇法音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南方论刊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新乡学院学报...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西夏研究
  • 1篇地方文化研究
  • 1篇唐史论丛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古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佛教僧侣译经活动考述被引量:1
2013年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冯敏
关键词:丝绸之路佛教僧侣译经
唐代前期佛学管窥
2015年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进入了成熟阶段。佛教带来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思考人生的新途径。这是佛教对中国学术文化最重大的贡献,一方面,南北佛学相互融合,开创出各大宗派,相互竞争,促进了佛教的繁荣。另一方面,统治者如高宗、武后等多有崇佛之举,客观上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冯敏
关键词:唐代前期佛教学术
五四时期儿童读物的出版
2008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新旧大变革中的伟大事件,继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出版业的发展,"五四"时期儿童读物的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儿童读物出版的灿烂和辉煌及其先进的出版经营理念、儿童解放意识、"儿童本位"思想等等对于现代儿童读物的出版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冯敏
关键词:儿童读物儿童文学儿童本位
唐代沿“丝绸之路”入华粟特人的文化认同与佛教信仰被引量:2
2017年
各种沿丝绸之路入华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佛教一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入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中胡汉杂糅的文化痕迹非常明显。“从粟特人的发展史看.他们主要信仰祆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是一个有信仰佛教历史的民族。”《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围:“尚浮图法,祠祆神。”
冯敏
关键词:佛教信仰文化认同粟特人唐代宗教文化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认同被引量:1
2018年
西北陆路"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与宗教传播的大动脉,摩尼教、佛教、景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丝绸之路"沿线双向交流,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演化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中古时期,在西北地区的佛教传播过程中,外来胡僧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来自中亚两河流域的粟特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功不可没。入华粟特人受汉地佛教影响,积极投身佛法传播、佛经翻译与开窟造像等弘法活动,也是受汉地华风熏染逐渐华化的重大变化。
冯敏
关键词:佛教
固原境内的丝路贸易
2010年
宁夏固原地处西北内陆,控扼丝路要道,南北交会,贯通东西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其在中西方丝路贸易中的纽带作用。结合固原境内的文化遗址、遗存、文物与史料,聚焦历史上的固原丝路贸易,可以揭示固原历史文化演进的新视角:伴随着丝路贸易的繁荣和中西交往的密切,欧洲、印度、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里汇合,奏响了一曲激越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最强音,在固原土著文化与丝路贸易的演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固原历史文化。
冯敏
关键词:丝绸之路
丝路文化的地方特色教学模式探索——以宁夏师范学院《中国历史通论》课程为例
2013年
《中国历史通论》课程是宁夏师范学院政法系历史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主干课,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考试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学科知识驳杂、教学任务重等特点。古代史上"丝绸之路"贯穿宁夏,对本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活习惯等带来深刻全面的影响。在课程讲授中突出丝路文化,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和掌握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避免与中学同类知识学习的低水平重复,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冯敏
关键词:丝绸之路
唐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时代特征
2015年
唐代前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等,都是右文之主,学术文化也处于发展的良好态势。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些文化传统,开元天宝年间,文化空前繁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
冯敏
关键词:唐代前期学术文化
校对新论
2008年
一般所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指校对质量。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通过对当前编校质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校对工作自身的规律,探索提升编校质量的策略。
冯敏
关键词:编校质量校对管理
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学术研究
2011年
武则天当政的具体时间,本文所指的是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起[1],到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被迫下台为止,共计45年的时间。这期间武则天执掌朝政经历了辅政(660—683)、临朝称制(683—690)到称帝(690—705)三个阶段,虽然对朝政的介人有程度上的由浅入深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冯敏
关键词:学术研究当政学术思想朝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