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宣飞

作品数:53 被引量:57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电子电信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篇季风
  • 11篇环流
  • 10篇气候
  • 9篇大气环流
  • 8篇降水
  • 7篇年际
  • 7篇热带
  • 6篇ENSO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夏季
  • 4篇年际变化
  • 4篇气温
  • 4篇海温
  • 4篇副热带
  • 3篇水汽
  • 3篇年代际
  • 3篇气候学
  • 3篇气压
  • 3篇青藏高原积雪

机构

  • 29篇南京信息工程...
  • 16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无锡工艺职业...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福建省气候中...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海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3篇刘宣飞
  • 9篇朱乾根
  • 6篇何金海
  • 4篇管兆勇
  • 4篇汪靖
  • 3篇郭品文
  • 3篇张增信
  • 3篇顾永成
  • 3篇袁慧珍
  • 3篇李智
  • 2篇张祖华
  • 2篇陈晓芬
  • 2篇陈海山
  • 2篇钟姗姗
  • 2篇周伟灿
  • 2篇任峰
  • 2篇吴彬贵
  • 2篇李青
  • 2篇袁旭
  • 2篇黄延平

传媒

  • 18篇南京气象学院...
  • 9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江苏高教
  • 2篇气象
  • 2篇大气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求实
  • 1篇四川气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5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对春季东海黑潮锋响应的气压调整机制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Quick SCAT(Quick Scatterometer)、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高分辨率卫星资料,研究了大气对春季东海黑潮锋响应的气压调整机制及其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春季东海黑潮锋位于黑潮暖舌的西北侧,呈西南—东北走向,与大尺度气压背景场的等压线走向一致,锋区东南侧暖水与西北侧冷水之间产生的局地气压梯度与大尺度气压梯度形成同向叠加,使得锋区附近西北指向东南的气压梯度达到最大,造成该处的海表面10 m矢量风速也最大,在摩擦作用下形成东北偏北风(NNE)。锋区与其东南侧的NNE风之间沿锋区走向(跨锋区走向)的分量差,会在暖舌附近产生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合),由此产生上升运动和强降水;而在锋区西北侧的冷水区情况正好相反,有反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散),并伴有下沉运动和弱降水,从而形成跨锋区的次级环流圈。东海黑潮锋区偏强(弱)年,锋区东南侧暖水与西北侧冷水之间的局地气压梯度也偏强(弱),与大尺度气压梯度同向叠加后形成偏强(弱)的NNE风,造成锋区东南侧暖舌附近的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合、上升运动和降水均偏强(弱),而锋区西北侧冷水区的反气旋性切变涡度、风速辐散和下沉运动均偏强(弱),跨锋区次级环流圈偏强(弱),这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气压调整机制仍起作用。
李智刘宣飞李传浩
关键词:春季年际变化
基于纯电动汽车的高压安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纯电动汽车的高压安全装置,包括高压电器回路、低压连接检测回路和高压控制回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硬线连接各高压器件之间来检查各高压线束连接是否可靠,从而控制高压电源供给,防止人员接触到带电高压器件。
黄延平刘宣飞陈志祥任峰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9
2005年
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 49 a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EOF、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暖池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夏季暖池SSTA具有整体一致性分布和南北区域的反对称分布两种空间分布型。根据这两种分布型划分了夏季暖池海温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的风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SSTA为一致性分布时,暖异常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有一反气旋偏差环流,副热带地区西风和低纬度地区东风都得到加强,200 hPa南亚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沃克环流得到加强;冷异常年则相反。当SSTA为南北反对称分布时,北暖南冷年850 hPa暖池区上空为一反气旋偏差环流,15°N附近东风气流和赤道附近西风气流增强,200 hPa反气旋偏差环流中心移到东亚大陆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上升气流,降水明显增多,华北地区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冷异常年则相反。
张增信刘宣飞滕代高
关键词:大气环流夏季降水
华西秋雨起止与秋冬季节大气环流转换被引量:24
2013年
根据1961—2010年平均的逐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979—2008年平均的逐候CMAP降水资料以及1961—2010年逐候平均的中国553个台站降水资料,讨论了华西秋雨起止日期与秋冬季大气环流转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华西地区降水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夏、秋双峰特征,8月4—8日(第44候)为双峰间的低谷,10月8—12日(第57候)以后降水降至年平均以下。由此,将华西秋雨建立和结束日期分别确定为8月9—13日(第45候)和10月8—12日(第57候)。华西秋雨的建立对应于东亚夏季风开始向冬季风转变,其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是江南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南风。东亚经向海平面气压梯度在8月9—13日(第45候)由南高北低转为南低北高,造成850 hPa江南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南风,该东南风与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西南季风交汇于华西地区,形成风向和水汽的辐合,使得华西地区的降水在夏峰之后再次增强,华西秋雨由此建立。华西秋雨的结束则对应于孟加拉湾热带西南季风结束和东亚冬季风完全建立,其标志性环流调整特征是孟加拉湾地区的西南风转为东北风。随着东亚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由北向南依次发生东高西低向东低西高的转变,东亚冬季风也逐步向南推进,9月8—12日(第51候)东北冬季风到达江南地区,10月8—12日(第57候)进一步推进到南海地区,此时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西南季风消失,造成华西地区完全受大陆冷高压控制,东亚季风经圈环流也转为冬季型哈得来环流,东亚冬季风完全建立,华西秋雨也随之结束。因此,华西秋雨起止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转变时间不同步有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共同作用使得华西秋雨成为亚洲夏季风在中国大陆上的最后一个雨季。
袁旭刘宣飞
关键词:华西秋雨东亚冬季风
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被引量:2
2000年
采用 1 979~ 1 994年 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 OL R资料 ,研究了热带对流的变化特征 ,讨论了热带对流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关联。指出 :夏季热带对流存在以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和赤道中太平洋附近为中心的年际变化方差大值区 ,且这两个中心的对流变化呈偶极型反位相振荡 ,这种偶极型对流活动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当暖池附近对流偏强 (弱 ) ,赤道中太平洋附近对流偏弱 (强 )时 ,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 ) ,雨带偏北 (南 ) ,长江流域少 (多 )雨。进一步分析表明 :热带偶极型对流活动主要与东亚热带外地区的正压型大气环流异常相联系 ,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斜压型异常。
刘宣飞励申申唐镭
关键词:热带对流大气环流
金属不粘锅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不粘锅及其制造方法,该金属不粘锅包括金属锅体,在所述锅体的内表面上有金属粉末烧结层,在所述金属粉末烧结层中设有密集的毛细孔。本发明的优点是该不粘锅具有金属材料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冷热急变性能...
顾永成刘宣飞陈晓芬
文献传递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发现: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而夏季增加;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水的关系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夏季关系最好,而长江上游只有春季和秋季通过显著性检验;3)夏季长江流域水汽输送下降,但水汽收支却增加,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减弱有关,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与东亚大陆上空低层大气位势高度显著增强有关.
张增信姜彤张金池张强刘宣飞
关键词:水汽收支大气环流长江流域
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关系被引量:41
2006年
利用1950—1999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分析讨论了夏季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秋季降水的时滞关系及秋季印度洋偶极子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印度洋偶极子均与中国南方秋季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秋季异常环流场特征分析,发现正偶极子时期中国西南部受中层槽前西南气流影响,带来充足水汽,同时低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使该地区降水增加。
刘宣飞袁慧珍
关键词:印度洋偶极子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3
2002年
利用 L9R1 5气候谱模式 ,就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夏季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正异常时 ,不仅能造成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同时性响应 ,还能导致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的一致减弱 ,两者的影响是同号的 ,但并不是两者单独影响的线性叠加。
邹立尧刘宣飞
关键词:海温气候模式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降水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被引量:46
2005年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胡秀玲刘宣飞
关键词:冬季气温北极涛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