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妮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桂林市科技攻关项目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自筹经费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木犀草素治疗痛风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木犀草素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搜集木犀草素作用靶点,TTD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搜集痛风疾病靶点并结合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后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木犀草素治疗痛风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PPI);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核心靶点筛选;随后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基于AutoDock4.2.6软件对木犀草素小分子与核心靶点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19个共同潜在靶点。其中,核心靶点是PTGS2、ABCG2、ABCB1、SRC、AKR1C3等。这些靶点主要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ABC转运通路等发挥防治痛风的作用。结论木犀草素可能通过抑制PTGS2基因表达COX-2控制痛风急性发作,并可能通过ABCG2促进尿酸排泄发挥降血尿酸的作用。
- 刘雅妮牛红青
- 关键词:分子对接木犀草素痛风环氧合酶-2
- 纤维肌痛综合征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 2025年
- 背景:纤维肌痛综合征作为常见风湿病,其发病与中枢敏化及免疫异常有关,但具体过程尚未阐明,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不断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筛选纤维肌痛综合征潜在的诊断相关标志基因,并分析其免疫细胞浸润特征。方法:对来自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集转录谱进行差异分析和WGCNA分析,整合筛选出差异共表达基因,进一步采用机器学习套索回归(LASSO)算法、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VM-RFE)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核心生物标志物,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诊断价值。最后,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评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通路富集。结果与结论:①对GSE67311数据集按照log2|(FC)|>0,P<0.05的条件进行差异分析后获得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WGCNA分析后获得正相关性最高(r=0.22,P=0.04)的模块(MEdarkviolet)内含基因497个,负相关性最高(r=-0.41,P=6×10-5)的模块(MEsalmon2)内含基因19个;将差异表达基因与WGCNA的2个高相关性模块基因取交集,获得7个基因。②对上述7个基因进行LASSO回归算法筛选出4个基因,进行SVM-RFE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5个基因,两者取交集后确定了3个核心基因,分别为重组1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150蛋白(germinal center associated signaling and motility like,GCSAML)、整合素β8(Integrin beta-8,ITGB8)和羧肽酶A3(carboxypeptidase A3,CPA3);绘制3个核心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0.739,0.734,提示均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③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记忆B细胞、CD56 bright NK细胞和肥大细胞显著下调(P<0.05),且与上述3个生物标志物显著正相关(P
- 刘雅妮杨静欢陆慧慧易玉芳李智翔欧阳福吴璟莉魏兵
-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生物信息学
- 以皮疹为首发表现的高龄IgG4相关性疾病1例
- 2022年
-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ulin G4,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器官受累的炎性伴纤维化疾病,病变脏器可出现肿块形成甚至功能衰竭。研究发现IgG4-RD通常发生在以男性为主的中年或老年患者中,几乎可累及全身多数器官如胰腺、胆道、肾脏、肺、唾液腺、泪腺、甲状腺、腹膜后组织以及淋巴结等,累及不同器官会有不同临床表现[1]。
- 刘雅妮
-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皮疹高龄
- 将叙事医学渗透到全科医学教学查房的思考
- 2024年
- 全科医学追求全人理念,十分重视将人文精神有机融入医疗过程。因此,培养全科医生、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叙事医学是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和尊重患者人性的学科,有利于将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实践。以上二者存在天然耦合性。文章从叙事医学视角出发,介绍了叙事医学的发展、作用及意义,分析了目前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教学查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叙事医学为专题教学查房的设想,助力解决全科医学中人文精神技能教育不足的问题,为今后将叙事医学融入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 刘雅妮欧阳福李智翔陆慧慧陆慧慧
- 关键词: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医患沟通
- 叙事医学视域下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分析
- 2024年
- 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全科医师的储备力量,其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基层医疗长期稳定的服务质量。通过结合叙事医学的内涵及临床应用,分析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综合提出将叙事医学应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将叙事医学理念渗透到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中,为提升全科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提供新的视角,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基层医疗全科医师队伍质量不高的现状。
- 刘雅妮陆慧慧刘聪
- 关键词:全科医学人文素养以人为中心
- 超声随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3年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预后,为进一步探索川崎病引起心血管损害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及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断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者均于急性期出院后3、6个月和1、2、3年各随访超声心动图1次,观察冠状动脉形态.依据发病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程度分为冠状动脉轻度扩张组、中等动脉瘤组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组,对其病变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轻度扩张组84例,中等动脉瘤组27例,巨大冠状动脉瘤组8例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3组恢复例数分别为23例(27%)、3例(11%)、0;6个月时分别为44例(52%)、8例(30%)、0;1年时分别为69例(82%)、13例(48%)、1例(13%);2年时分别为78例(93%)、19例(70%)、3例(38%);3年时分别为82例(98%)、20例(74%)、4例(50%).其中13例行三磷酸腺苷(ATP)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例行 64排CT冠状动脉重建,发现部分病例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冠状动脉闭塞.结论 川崎病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扩张,轻度冠状动脉扩张多见且多是暂时性的,通常在治疗后能恢复.巨大冠状动脉瘤比例低,但恢复时间长,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概率更高.对于川崎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应加强随访,及时干预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 莫汉有周润华刘雅妮石宇红许佳杨敏廖东李明张华
- 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 “学生讲课”教学模式在全科规培带教中的实践与评价被引量:19
- 2019年
-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全科规培)是全科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理论、技术、思维规范全科医师的重要平台.我科在近几年的全科规培带教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发现目前的规培带教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管理不够集中,学生归属感不强,学生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产生畏难情绪导致自主学习能力下降等.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带教质量,至关重要.我科从2016年底开始作了一些教改尝试,利用早交班后20 min时间,实施"学生讲课"模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在充分自学、查询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成果通过小讲课,呈现给同学和教师.虽然这种方法还欠成熟,并有一定局限性,但仍有积极作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对所讲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还提高了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讲课进行指导并做评价,不足的地方进行知识补充,对教师也是一种更加严格的要求[1].我科对该项教学方法的实施做了一些调查分析以评价教学效果,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总结.
- 刘雅妮唐灵刘树娇
- 关键词:带教模式医学生讲课教学模式
-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Meta分析
- 2023年
-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患者外周血几种常见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L-10)的水平,从而明确这些炎性细胞因子是否参与原发性FMS的发病过程,探讨原发性FMS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等电子数据库,收集原发性FMS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9月。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进一步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为合并效应量,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1658例参与者(953例原发性FMS患者和705例健康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FMS患者外周血IL-6、IL-8细胞因子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0.81,95%CI:0.29~1.33,P<0.05;SMD=0.71,95%CI:0.24~1.18,P<0.05)。原发性FMS患者外周血IL-1β、TNF-α、IL-10细胞因子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18,95%CI:-0.82~0.46,P>0.05;SMD=0.08,95%CI:-0.52~0.67,P>0.05;SMD=-0.45,95%CI:-2.06~1.15,P>0.05)。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原发性FMS患者外周血IL-6、IL-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有待更多更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刘雅妮牛红青
-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IL-8IL-10META分析
- 重症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曾经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属罕见病,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病理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外肉芽肿形成以及坏死性血管炎。国外报道的总患病率为(10.7~13.0)/百万,年发病率为(0.5~6.8)/百万。男女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1]。EGPA可以呼吸道症状起病,可以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起病,也可以消化系统症状起病,这些患者在确诊前往往辗转多个科室,常常因为起病初期症状不典型或其他原因延误病情,确诊时病程已进入终末期而影响预后。有关重症EGPA的报道不多,为帮助广大全科医生及内科医生更多地认识本病,现报告1例重症EGPA,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 刘雅妮
- 关键词:血管炎罕见病
-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纤维肌痛综合征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全身广泛性骨骼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关节风湿病,常伴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以及疲劳等[1],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病率至少为2%,约80%是女性[2],多见于20~70岁人群,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尚无确切疗法,发生和预后取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因素等[1]。
- 刘雅妮牛红青
-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代谢因素骨骼肌肉META分析病因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