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跃 作品数:56 被引量:186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一种糖酵解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而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中报告甚少,本研究拟探讨血清中NS... 吕跃 樊慧杰关键词:血清NSE 恶性淋巴瘤 文献传递 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了解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采用联合治疗的75例侵袭性B-NHL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年龄,分期,IPI积分和... 张红雨 林桐榆 姜文奇 张力 黄慧强 夏忠军 孙晓非 周中梅 何友兼 吕跃 管忠震文献传递 Ezrin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Ezrin蛋白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Ⅱ~ⅣB期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疾病治疗效果等因素,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Ezrin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00例患者中,Ezrin表达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分别是10、56、62和72例。Ezrin的表达程度与性别、年龄、T分期、TNM分期、血浆VCA-IgA、EA-IgA、和EBN-Ab无相关,但与N分期有明显相关(P=0.032)。在Ezrin表达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及强阳性组中,转移率分别为57.6%、70.9%、83.3%(P<0.005);平均无进展时间分别是85.5、63.2和54.6个月(P<0.001);而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00.7、80.8及70.6个月(P<0.001)。结论本研究证明Ezrin在鼻咽癌中,不仅与肿瘤转移相关,也是预后相关。 林贵南 吕跃 蒋湘俐 刘盼盼关键词:EZRIN蛋白 鼻咽肿瘤 免疫组化 精准医学时代的白血病治疗策略 文章阐述了蛋白组学在AML研究及临床应用,基因组学在AML临床应用,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等内容。 吕跃关键词:白血病 疗效评价 Tet-off系统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人IFN-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了质粒pTre-IFN-γ,并证实四环素基因调控系统(Tet-off system)能在体外调控人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中的表达。本实验进一步研究Tet-off系统体外调控的可逆性,以及其对小鼠MSCs中人IFN-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pTet-off和pTre-IFN-γ质粒共转染小鼠MSCs。用ELISA法检测MSCs培养液中人IFN-γ蛋白的分泌量。把共转染后的MSCs回输给BALB/c裸小鼠,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的IFN-γmRNA含量。结果:用ELISA法可检测到共转染后的MSCs培养液中有IFN-γ蛋白分泌,分泌高峰在前72h内;共转染后84h加入含300ng/mL盐酸四环素的培养液培养12h,每1×107个细胞的分泌量为(67.11±22.14)pg,无四环素处理组为(319.96±29.04)pg,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去除四环素后,IFN-γ蛋白分泌显著增加(P=0.032)。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检测到回输共转染MSCs的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均有IFN-γmRNA转录,不用四环素处理组最高,达(1.5±0.7)×105copy·(100mg)-1,定期四环素处理组为(6.9±5.3)×102copy·(100mg)-1(P<0.001),接受1次四环素处理组表达量介于前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t-off系统在体外和体内都可以迅速、有效地调控人IFN-γ基因在小鼠MSCs中的表达,而且调控是可逆的。 秦鑫添 吕跃 谭银多 陈晓勤 耿其荣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IFN-Γ基因 小鼠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新近多项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在多种实体瘤中表达,EPO/EPO-R环路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侵袭特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组织中EPO-R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集食管癌标本11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EPO-R蛋白的表达强度;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FⅧ-R Ag)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此量化新生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110例食管癌组织中均表达EPO-R,EPO-R表达于食管癌细胞的胞浆和(或)胞膜。肿瘤分化级别高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中EPO-R表达强度高;有淋巴结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晚期患者(Ⅲ/ⅣA/ⅣB)MVD高于早期患者(Ⅰ/ⅡA/ⅡB)(P=0.022),有吸烟史组MVD高于无吸烟史组(P=0.029)。食管癌中EPO-R表达强度与MV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8,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中普遍存在EPO-R的表达,EPO-R水平与食管癌血管生成程度和病情进展呈高度正相关。 李梅 吕跃 陈晓勤关键词:食管肿瘤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微血管密度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难题与对策 吕跃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 黄文林 刘然义 吴江雪 姜文奇 林旭滨 管忠震 吕跃 黄必军 李立 黄嘉凌 李焱 李苏 邵建永 陈洁敏 周玲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1)首次发现腺病毒抗体产生规律及其对腺病毒基因药物药效的影响,以及分子标志物消涨与临床愈后的关系;2)首次证实Ad-Endo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物由于完善的翻译后修饰,其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显著优于原核和酵...关键词: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 基因药物 生产工艺 药代动力学 基于诊断分层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肿瘤诊断与治疗的现代模式 吕跃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8年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最早被发现在红系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多种不同非造血器官及组织中有EPO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并发挥促血管形成及组织保护效应。最近的多项研究发现,EPO及EPO-R广泛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EPO/EPO-R的自分泌/旁分泌通路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刺激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关,确切机制需进一步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相关贫血。研究证实其能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减少红细胞输注,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亦有随机试验报道了rh-EPO治疗的患者相对安慰剂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下降。我们对EPO及其受体在非造血组织尤其是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功能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李梅 吕跃 陈晓勤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