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失禁
  • 4篇先天性
  • 4篇肛门
  • 3篇先天
  • 3篇儿童
  • 2篇婴儿
  • 2篇脂肪
  • 2篇脂肪酸结合蛋...
  • 2篇直肠
  • 2篇生物反馈
  • 2篇外科
  • 2篇先天性巨结肠
  • 2篇小儿
  • 2篇肛门直肠
  • 2篇便失禁
  • 2篇病例
  • 2篇肠脂肪酸结合...
  • 2篇成像
  • 2篇大便失禁
  • 1篇胆管

机构

  • 18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包头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吴燕
  • 17篇施诚仁
  • 7篇陈其民
  • 5篇王玲华
  • 4篇潘伟华
  • 4篇金惠明
  • 4篇吴晔明
  • 3篇励楚刚
  • 3篇葛莉
  • 3篇许德棣
  • 3篇孙莲萍
  • 3篇王捍平
  • 3篇余世耀
  • 3篇沈涤华
  • 2篇张忠德
  • 2篇金凌宇
  • 2篇徐远飞
  • 2篇张弛
  • 1篇王俊
  • 1篇朱臣梁

传媒

  • 9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大肠肛门病外...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RCP和MRCP在儿童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与评估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经内窥镜十二指肠孔头插管进行胰胆管造影 (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我国小儿胰胆疾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分析 41例接受ERCP检查的患儿B超、CT、ERCP和MRCP的检查结果和ERCP的并发症 ,并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RCP显示 36例胆总管扩张 ,3例胆总管结石 ,1例反复发作的胰腺炎 ,胰管扩张 ,1例阴性 ;MRCP检查 2 3例 ,胆管扩张 2 0例 ,胆总管结石 2例 ,阴性 1例。ER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5 .1%、97.4% ;MRC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94.6 %、94.8% ;3例发生ERCP后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炎 ,发生率为 4.6 %。结论 ERCP和MRCP对小儿胰胆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余世耀张弛施诚仁王捍平励楚刚许德棣葛莉吴燕
关键词:ERCP儿童胆胰疾病NMR成像
新型人工泵式肛门括约肌研制与其排便作用观察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新型的反馈式人工泵式肛门括约肌并阐述其节制排便的作用机理。方法 新型人工泵式肛门括约肌由控制泵、贮液囊、可充填袖套和生物反馈装置四个单元组成 ;将其置于无肛门括约肌犬动物模型中 ,观察术后实验犬在该装置工作及非工作状态下的排便情况 ,同时了解植入物引起的并发症。结果  2 0条犬术后分别因寒冷、失血而死亡 2条 ;余 18条中 ,1例出现人工泵袖套部破裂而失效 ,由该植入物导致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肠粘连、肠梗阻等 ;节制排便的有效率达 94.4%。结论 该新型人工泵式括约肌能有效的在肛门失禁动物模型中起到节制排便的作用。
施诚仁吴晔明金凌宇潘伟华陈其民吴燕李敏王玲华朱承梁
关键词:大便失禁人工器官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伴发泌尿消化道重复等多发畸形一例被引量:1
2003年
笔者报告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合并直肠重复及双肾双输尿管畸形等8种共存畸形.
王俊施诚仁余世耀吴燕徐长辉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多发畸形患儿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在肠道疾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4年6-10月间新华医院儿科住院病人32例,年龄4个月~7岁。实验组:5例肠套叠,10例完全性肠梗阻,并记录病变肠管的长度。对照组:8例阑尾炎,4例胃肠炎,2例肠粘连,1例胃溃疡,2例肾积水。所有患儿入院后抽取2mL静脉血,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I-FABP含量。结果:实验组、对照组I-FABP分别为:(1237.66±747.27)ng/mL、(81.77±29.60)ng/mL(P<0.001)。术前I-FABP与肠管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0.855)。肠坏死病人术后I-FABP含量迅速下降。结论:I-FABP是肠缺血较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沈涤华施诚仁吴燕徐远飞
关键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婴儿左顶枕部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
2002年
孙莲萍金惠明吴燕范清
关键词:婴儿磁共振成像外科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 (附4例报告)
1998年
目的:对先天性巨结肠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的现象行回顾性组织学观察。方法: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111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切除肠段标本,其远端病理证实为无神经节细胞症,拟对拖出段即切除肠管近端亦作常规H.E染色病理学回顾性观察;且配合嗜银染色法及特异性神经元烯醇酶(NSE)染色法。结果:111例先天性巨结肠中有4例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其中3例合伴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IND),1例为神经节细胞减少症。伴发IND的例3,术后有便秘,且再作活检为同原IND病理表现相似。结论:本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合伴肠神经分布异常占3.6%,治疗应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外,对合伴的肠神经分布异常肠段尽可能作切除,按本组4例结合型暂不能作出无神经节细胞病变长度与合伴肠神经元性发育异常之间有否关系。
施诚仁陈其民吴燕王玲华张忠德丁毅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 本试验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各种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 ,决定其用于早期诊断肠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用成年健康SD大鼠 2 0只 ,分为实验组Ⅰ (n =10 )和对照组Ⅱ (n =10 ) ,各组 10只 ,体重 2 5 0~ 30 0g。每只SD大鼠肌注 10 %水合氯醛 5mg/kg麻醉。对照组仅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 ;实验组沿腹中线打开腹腔 ,将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游离 ,用无创动脉夹夹闭 6 0min后 ,放开无创动脉夹再灌注 6 0min。分别于术前、术后 15、30、6 0min和去除无创动脉夹后 30、6 0min采集静脉血。同时肠组织光镜下评分。结果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肠缺血 15min时可达到对照组的十数倍 ,缺血 30min时可达高峰 ,再灌注损伤 30min后下降 ,但还是为对照组血清浓度的数百倍 ,两组存在着显著差异 (P <0 .0 0 1)。血清CK :实验组缺血 30min达高峰 ,约为对照组的 3~ 4倍。血清GOT :实验组随时间逐渐增加 ,缺血 6 0min时达高峰 ,再灌注时逐渐下降。各时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清LDH :在缺血 6 0min内两组有区别 (P <0 .0 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缺血 6 0min以内 ,两组肠黏膜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再灌注损伤发生后两组出现差异 (P <0 .0 5 )。结论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作为早期肠缺血较理想的生物学指标。
沈涤华施诚仁吴燕徐远飞
关键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肠缺血生物学指标再灌注损伤
小儿脑脓肿的微创治疗与同期脓肿摘除术比较被引量:4
2002年
孙莲萍金惠明施诚仁吴燕鲍南
关键词:小儿脑脓肿微创治疗摘除术
人工泵式肛门括约肌节制排便的最适肠管约束压选择被引量:3
2001年
人工泵式括约肌是一种治疗大便失禁的新方法,为探明人工泵式括约肌的最佳肠管约束压,将离体和在体肠管的远端以人工泵式括约肌的袖套包裹,分别向袖套内注水1.5ml、2.0ml、2.5ml和3.0ml,然后向近端肠腔内注水直至出现渗漏,记录不同肠管容积下的肠腔内压及最大肠腔容积。结果:当袖套内注水达2.5ml时,肠管约束压可达到155cmH_2O,其肠腔内压和肠腔内容积均高于1.5ml和2.0ml组;当袖套内注水达3.0ml时,肠腔内压略高于2.5ml组,而两组所能维持的肠腔内液体容积均为40ml;在体实验于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复查无明显改变。结果表明,袖套内注水2.5ml可获得最适肠管约束压。人工泵式括约肌节制排便有良好效果。
潘伟华施诚仁金凌宇吴燕吴晔明王玲华
关键词:肛门失禁
新生儿食道闭锁术后并发症与生存率─—13年病例回顾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总结和讨论食道闭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食道闭锁术后存活率。方法总结13年间29例先天性食道闭锁病例手术成活率的经验,分析并发症与存活率的关系。结果19例Ⅰ期食管气管疾管结扎切断、食管端端吻合,1例外院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转入的20例中15例获得痊愈(75%),而1984~1990年间Ⅰ期手术治愈率为6/10(60%),1991~1996年则提高为9/10(90%)。1996年度手术7例全部存活,其中2倒闭锁远近端食道距离大于2cm。结论加强术前术后的管理,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提高食道闭锁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吴晔明宋家其施诚仁金惠明陈其民吴燕耿红全
关键词:食道闭锁术后并发症存活率新生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