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瘢痕
  • 3篇颅面
  • 3篇颅面裂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端粒酶催化亚...
  • 2篇亚单位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瘢痕组织
  • 2篇表达及意义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瘢痕
  • 2篇病理性瘢痕组...
  • 2篇催化亚单位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源
  • 1篇血小板源生长...
  • 1篇血小板源生长...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受体

机构

  • 6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周剑虹
  • 6篇邢新
  • 3篇张明利
  • 3篇黄勇
  • 3篇郭恩覃
  • 3篇欧阳天祥
  • 2篇姜玉智
  • 1篇韩妲丽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第4届东方国...

年份

  • 6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0.675,0.456±0.078,1.352±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眼(0.203±0.025)%,(0.038±0.010)%,(0.067±0.011)%,P<0.01演,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黄勇邢新周剑虹姜玉智
关键词:瘢痕疙瘩瘢痕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周剑虹邢新黄勇韩妲丽
关键词:瘢痕疙瘩聚合酶链反应
36例颅面裂Tessier分类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介绍颅面裂的Tessier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按Tessier分类法对36例颅面裂患者进行分类,并根据畸形类型及轻重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共施术29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眶内侧壁截骨与鼻翼软骨修整、局部皮瓣转移、内...
邢新欧阳天祥周剑虹张明利郭恩覃
文献传递
33例颅面裂Tessier分类诊断与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介绍颅面裂的Tessier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按Tessier分类法对33例颅面裂患者进行分类,并根据畸形类型及轻重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共施术29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眶内侧壁截骨与鼻翼软骨修整、局部皮瓣转移、内眦固定、真皮移植、骨移植、组织代用品置入、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移植等。结果33例中属0号颅面裂1例、0-14号颅面裂3例、1号颅面裂1例2、-12号颅面裂2例、3号颅面裂3例、4号颅面裂1例、5/6号复合颅面裂1例、7号颅面裂18例、6/7/8号复合颅面裂2例1、1号颅面裂1例;29例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面部形态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①Tessier颅面裂分类法有助于发现与主诉体征相伴的其它颅面畸形,对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②在Tessier颅面裂中以7号颅面裂较为常见。③Tessier颅面裂有不同的类型,且每一类型的颅面裂又有不同的严重程度,而且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的颅面裂又可见于同一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邢新欧阳天祥周剑虹张明利郭恩覃
关键词:颅面裂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年5~7月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 年06月至2005年5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
黄勇邢新周剑虹姜玉智
文献传递
36例颅面裂Tessier分类诊断与治疗体会
本文研究目的:介绍颅面裂的Tessier分类诊断与手术治疗体会。   研究方法:按Tessier分类法对36例颅面裂患者进行分类,并根据畸形类型及轻重程度制定手术方案;共施术29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眶内侧壁截骨与鼻翼软...
邢新欧阳天祥周剑虹张明利郭恩覃
关键词:颅面裂面部形态畸形矫正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