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 作品数:81 被引量:1,012H指数:19
- 供职机构:爱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乡村旅游与民俗主义被引量:17
- 2019年
- 近30多年来,中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我看来,其中以乡村旅游最具有革命性,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一般国民对于乡村、农业和乡民的认知和情感,故在中国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等很多方面,已经和正在持续地发挥着建设性的效益。
- 周星
- 关键词:乡村旅游目的地客体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被引量:34
- 2012年
- 中国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各种学术实践,具有"公共民俗学"的属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事象及问题展开基于学理的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具有公共性的学问。但在中国并不适宜在原本就有高度应用属性的民俗学之外另行建构"公共民俗学"。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只应是纯学术的,其对现实的介入、参与和社会贡献,均应基于切实的资料积累和严谨的田野调查,并在纯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根据民俗学的实践性和公共性,不妨将民俗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参与等社会性学术实践定义为中国式的"公共民俗学",但也应对其学术有可能被行政权力"同化"的危险性保持警惕。
- 周星
-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
- 人类学者如何看待民俗的艺术
- <正>上午,乔健先生的讲话里提到了艺术人类学的一些原则,我是很赞成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艺术人类学理解为跨文化的艺术研究,或者跨文化的艺术与美的研究的话,那么,艺术人类学就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诸如整体论的观点、跨文化...
- 周星廖奇
- 文献传递
- 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被引量:19
- 2019年
- 文章结合21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有关“汉服”“华服”等实践活动,基于对“民族服装”范畴的基本理解,着重探析“汉服”与“华服”这两个概念的定位和差异。在将“汉服”和“华服”分别对应于当代“汉族”和“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基础之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汉服”的建构之于“华服”的关系问题,以及汉服运动对于未来“华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 周星杨娜张梦玥
- 关键词:汉服华服汉族民族服装
-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旅日中国民俗学家周星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
- 2015年
- 以研究故乡与本土文化为主的民俗学,应该具有跨国的比较视野,对异域也应有深度的意识。民俗学如果没有异域的参照,就容易受浪漫主义情感的影响,以致在调查中往往是采风式的蜻蜓点水,甚至是居高临下的,以发现者、评价者自居,往往不能客观、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民俗学者为文化政策背书或在文化政策面前失语即是最明显的表现。民俗学者要正确认识国家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将国家看作是可以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理所当然要去服从、服务的对象,这样才能保持客观性,深入地研究国家的民俗文化政策,提出评论和建议。当民俗学对本土文化做了深入和彻底的调查研究之后,作为文化批评的可能性就会有更多的空间。当前行政参与或影响之下的"公共民俗",正是民俗学需要多加关注的实践性课题。
- 程鹏周星
-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化政策
- 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被引量:54
- 2008年
- 本文集中论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先后涌现出的有关"民族服装"的多种文化动态,其中包括以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为契机而广为流行的"新唐装"、2004年以来逐渐升温的"汉服"热潮等。在揭示了"民族服装"之具有场景性或情景性的同时,作者对"新唐装"和"汉服"相继兴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实证性的观察,对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的"汉服运动"的内涵、特征及其活动模式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进而对"民族服装"与中国人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问题也作了必要的探讨。
- 周星
- 关键词:民族服装唐装民族身份认同社会生活
- 民俗与法律:烟花爆竹作为一个“中国问题”被引量:13
- 2018年
- 中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经常遭遇到传统民俗的抵触,通过地方立法去规范民众基于传统民俗的行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和教训。近30年间,中国大中城市在春节期间对于烟花爆竹的"禁放"与"限放"及其反复,突出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中法律和民俗相互"博弈"的基本格局。围绕这一典型的"中国问题",社会舆论存在明显分歧,传统民俗需要尊重,国家法律也需要遵守,地方立法如何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值得民俗学家和法学家参与探索。
- 周星周超
- 关键词:民俗法律博弈烟花爆竹
- “回娘家”:贯穿民间艺术和大众艺术的超级题材被引量:3
- 2013年
- "回娘家"是中国城乡普通民众最为熟悉、也是最感亲切的日常生活实践,其在中国从民间艺术到大众艺术几乎所有的艺术体裁或门类中均被视为是独具魅力的表现主题。文章详细描述了"回娘家"主题在民间艺术和大众艺术中不仅普遍存在、且尤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基本事实,进而从民俗学对"回娘家"民俗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存在的揭示,以及从文化人类学对"回娘家"的原理性阐释出发,分析并指出了艺术在对生活经验进行表现时可能会存在片面性"美化"的倾向。
- 周星
- 关键词:回娘家民间艺术大众艺术题材
- 聚落形态与文化空间——以在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的民俗学调查为例
- 引言:调查及调查地概要本文是笔者参加日本爱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资助课题'中国陕西省M村民俗志'(课题负责人:松冈正子教授),在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初步报告。笔者分工承担的研究方向是'从文化空间的角...
- 周星
-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被引量:50
- 2005年
-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节日是否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信息社会是否需要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民间节日是否一定要进入官方假日体系,民族节日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为了让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有着现实意义的前沿话题得到较为深入的研讨,并将研讨的内容传达给社会,受《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的委托,我约请了几位一向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方面的同仁,其中有我们的前辈学者,也有年轻的同道,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其中,刘魁立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他的笔谈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有人提出以立春替代传统春节(大年)的观点的文化思考,认为春节是一个重大的民族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否变化要靠民众自己决定,不能用所谓“科学定日”来解决,用“科学”解决文化问题,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它不能真正解决节日文化问题,只能造成对节日文化的伤害;张勃对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政府的职责进行了古今相比较的议论,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政府干预的社会功效;刘晓峰则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上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在现实社会随着华人的脚步,中国传统节日也要扩展到世界主要地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成分;周星将当代中国节日分成“传统节庆体系”、“国家或政府主导的节庆体系”和“外来嵌入的节庆”三大“板块”,具体分析了三大板块动态关系,认为三者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之动态趋�
- 刘魁立萧放张勃刘晓峰周星
-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节俗民族文化内涵世界多元文化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