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强化作用 构建机制 拓展途径 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被引量:14
- 2007年
- 中南大学立足于自身现状,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其中重点推介了学校保障导师制健康运行的制度落实、要求落实、措施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学校为促进导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网络平台、项目平台、基地平台的建设与拓展等方面的成功做法,旨在为同行提供初浅的经验与启示。
- 徐建军石共文姜小龙姚勇
-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
- 完善学分制,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被引量:2
- 2003年
- 程仕平姚勇姜小龙
- 关键词:学分制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
- 一种隧道开天窗衬砌结构修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开天窗衬砌结构修复方法,通过凿除原缺陷混凝土后形成局部天窗,植入衬砌整治钢筋后以分层网喷混凝土封闭所述的天窗,再以锚杆、钢筋网、钢筋钎钉及网喷混凝土将原缺陷处与周围合格衬砌连成一个整体。本发明主要用于...
- 王立川姚勇周东伟张鹏阳军生刘锦成
- 文献传递
- 省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湖南省省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现状调查分析
- 2013年
- 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正逐步向省属高校推进,通过对湖南省属高校的调查发现,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对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普遍赞同,部分试点的高校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省属高校的试点工作依然面临着经费筹措困难、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成效受制约等问题,进而影响了省属高校推进改革试点的积极性。为此,政府必须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高校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既有资源,并分类、分步推进。
- 石共文姚勇
- 关键词:省属高校研究生培养
- 一种隧道衬砌补强加固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衬砌补强加固结构,包括衬砌(7),在所述的衬砌(7)的裂损处设有由钢筋网(5)和混凝土(6)形成的加固层(9),所述的加固层(9)与所述的衬砌(7)之间连接有锚杆和钢筋钎钉(2)形成一个整体。本实...
- 王立川周东伟杨峰肖小文姚勇贵逢涛
- 文献传递
- 研究生作为廉洁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分析与对策被引量:1
- 2013年
- 结合群体结构以及培养过程,分析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角色特点,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廉洁美德对研究生的要求进行针对性梳理明晰,并以此提出有效开展研究生廉洁教育的多元途径。
- 姚勇肖艳玲
- 关键词:道德内涵廉洁教育
- 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被引量:3
- 2015年
- 社会、校园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使传统的研究生安全教育模式面临种种挑战,通过对各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中有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从宏观着眼,针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转型期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协同教育机制、教育主体合力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模式。并从微观入手,着重打造网络安全教育服务平台,对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生命、心理、就业安全教育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理论,为研究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 刘若华姚勇覃文庆
- 关键词:安全教育网络服务平台
- 工夫之“一体”抑或“间断”?——朱熹“克己复礼”诠释的曲折与转进
- 2023年
- 朱熹对于“克己复礼”的诠释虽然历经曲折,仍有一贯的主张——“克己”与“复礼”是一体的“一项工夫”。此种“一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心理状态之纯化应该根据道德规则,道德规则的规范则要落实在心理状态上。“克己复礼”作为“一项工夫”的直接理论根据是“己”与“礼”之间“对反”“消长”的关系,终极理论根据则是“理”“欲”二分的善恶二元性。“克己复礼”作为“一项工夫”所蕴涵的核心理论问题是道德规则之于心理状态的规范性;深层理论问题则是行动者应该具有透彻的道德认知与刚健的道德意志这一双重的动机状态,以提供充沛的动力。
- 姚勇
- 关键词:克己复礼道德规则道德动机
- 基于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多元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被引量:1
- 2015年
- 基于理工科院校研究生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对多元教育主体合力管理、各项教育机制协同运行的多元管理模式的研究,有效指导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基层党建、学生服务、心理帮扶、诚信教育等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
- 刘若华姚勇覃文庆刘玉芳
- 关键词:思政教育
- 朱熹诠释“不迁怒”的伦理意蕴
- 2024年
- 孔子将“不迁怒”看作“好学”的主要表征之一,朱熹则深入阐发了“不迁怒”的伦理意蕴。通过区分心性论层面的“有怒”与境界论层面的“无怒”,朱熹肯定了怒之存在及其活动。经由界说“迁”的含义与所指,朱熹认为“迁怒”的含义是怒之主体在怒之活动的进展过程中将怒之对象由甲迁移至乙;借由区别怒之原因与“迁怒”的原因,朱熹认为“私意”是导致“迁怒”的根本原因。根据朱熹的理解,“克己复礼”是矫治“迁怒”的根本工夫;“见得道理透”则是矫治“迁怒”的充分条件,能使“克去私意”的行动者辨识行动的对象、认可行动的根据、坚定行动的意志,从而获得充沛的动力。朱熹对于“不迁怒”的诠释,深化了儒学关于情绪活动与成德工夫的探讨。
- 姚勇
- 关键词:克己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