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腺瘤术后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 李建军祝青韩方正孙智勇李翠淑
- 笔者证实甲状腺腺瘤存在着TSH受体,由于切除部分甲状腺腺组织增生、肿大,形成结节、腺瘤或甲状腺癌,故需用甲状腺片治疗。100例甲状腺腺瘤病人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50例。B组病人未采用任何治疗。A组术后即开始服用甲...
- 关键词:
-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内分泌治疗复发
- 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在菏泽市立医院行肝切除的31例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29~73岁。术后均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1例患者中死亡27例(87.1%),术后复发转移25例(80.6%)。31例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8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4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非R0切除是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RR=3.295,95%CI:1.215~8.940)、总体生存(RR=2.816,95%CI:1.006~7.887)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低分化(RR=3.120,95%CI:1.193~8.160)也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R0切除的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较差,肝癌组织低分化的隐匿型破裂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较差。
- 孔杰孙智勇时文馨叶永强李辉赵海旺徐权斌
- 关键词:肝切除术预后
- 并发肝后静脉破裂的严重肝损伤的治疗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并发肝后静脉损伤的严重肝损伤时损伤静脉的显露和修复。方法 本组肝右叶切除 3例 ,其中直接修补肝后段下腔静脉 1例 ;直接修补肝中静脉和肝正中裂 2例 ;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修补肝和静脉 8例 ;未明出血来源 ,盲目修补 2例。结果 本组并发肝后静脉损伤的患者 15例 ,其中死于术中大出血 4例 ,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 1例 ,痊愈 10例。结论 并发肝后静脉损伤时术前复苏、术中对损伤静脉的正确显露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 ;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对修复肝后静脉损伤是一种有效方法。
- 孙智勇
- 对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误诊为胆管癌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分析总结经验,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误诊为胆管癌的1例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提高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率。结果经手术探查,结合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提示不除外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行胆管空场Roux-en-Y吻合,术后结合病理及血清IgG4定量检查后诊断为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给予泼尼松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后顺利出院。结论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虽然有时与胆管癌不易鉴别,但及时行IgG4定量检测、结合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MDT讨论及病理检查可以避免或减少误诊。
- 袁玉斌孙智勇
-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胆管炎胆管肿瘤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理特点及诊治体会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9.2岁。上腹疼痛10例,腹部肿块9例。影像学检查均能发现腹部肿块但未能明确诊断。肿块平均直径10.5cm,包膜完整者9例,包膜不完整4例,质地呈实性5例,呈囊实性8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6例,5例获得确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一致,异型不明显。2例证实有胰腺和血管浸润。8例免疫组化结果均为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α1抗胰蛋白酶(α1-AT)、突触素(Syn)、孕激素(PR)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ER)、嗜铬颗粒素A(CgA)、S-100蛋白阴性。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4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体部肿瘤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2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2—103)个月,肿瘤无复发,除1例出现营养不良外,余患者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 魏志新宝荣孙智勇孙自友
- 关键词:胰腺肿瘤外科手术
- 区域淋巴结转移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区域淋巴结转移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菏泽市立医院322例HCC肝切除术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判定依据为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结果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6例(5.0%),无淋巴转移者306例(95.0%)。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2、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43.8%、31.3%、7.5%;无区域转移组分别为83.7%、70.9%、46.1%(10g—rank检验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2、5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30.O%、22.5%、6.3%;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69.8%、52.8%、34.5%(P〈0.05)。随访期间,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短期复发(≤6个月)者10例(71.4%);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142例(31.6%,x。=9.75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肝硬化、肝切除范围〉1段、最大瘤径〉5cm、组织学呈低分化和肿瘤包膜缺如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患者DFS的重要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包膜缺如为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的重要因素。切除转移淋巴结以及术后综合治疗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减少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 孔杰赵海旺李辉王琛徐权斌孙智勇叶永强
- 关键词:肝细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肝切除预后
- 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脾动脉抑肽酶灌注、明胶海绵栓塞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 ,及灌注栓塞后病人血液流变学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先进行脾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并进行Gall分级 ,然后用抑肽酶 50万U行脾动脉灌注及明胶海绵栓塞脾动脉主干或出血区脾动脉分支。术后 1、3、6、1 2个月分别测定病人血液流变学 ,RBC、PLT、淋巴细胞计数 ,C3、C4 、免疫球蛋白IgG、IgM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 结果 36例脾破裂病人 35例止血效果确切 ,保脾成功。1例因脾动脉扭曲插管失败而行开腹手术治疗。35例病人术后 1、3、6、1 2个月测定血RBC、PLT、淋巴细胞计数 ,血液流变学 ,C3、C4 ,IgG、IgM ,CD3、CD4、CD8,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用抑肽酶行脾动脉灌注、明胶海绵栓塞是治疗脾破裂Gall分级Ⅰ~Ⅲ级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术后病人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正常。
- 李建军孙智勇陈冉崔雪玲张洪涛李善玉徐夏荫
- 关键词: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
- 脾动脉瘤3例报告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脾动脉瘤 (SAA )的发病率、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SAA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SAA均具有门静脉高压症。 2例行SAA加脾切除及门奇静脉断流术。结论 SAA罕见 ,是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之一。SAA加脾切除及门奇静脉断流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
- 李建军孙智勇
- 关键词:动脉瘤脾动脉病例报告发病率病因
-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4 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 ,以三联症就诊者仅占 17.4 %。B超确诊率高、方便、经济 ,为首选检查方法。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 30例 ,效果均优良。结论 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效果优良 ,为首选术式。
- 孙智勇马健
- 关键词:胆管囊肿先天性外科手术
-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老年单发早期胃癌(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2月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单发EG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50)和青中年组(<65岁,n=7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等围术期状况及随访结果。结果老年组的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糖尿病史、病灶形态、大小、病理结果和浸润深度等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转移及死亡,共有3例出现复发,老年组与青中年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与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单发EGC患者而言,ESD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与青中年患者无明显差异。
- 孟环孙智勇韩东高强张倩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老年早期胃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