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鹤鸣

作品数:1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证券
  • 6篇法律
  • 4篇入世
  • 3篇证券市场
  • 3篇证券业
  • 3篇金融
  • 2篇待遇
  • 2篇信息披露
  • 2篇银行
  • 2篇证券法
  • 2篇商业银行
  • 2篇披露
  • 2篇外资
  • 2篇内幕
  • 2篇内幕交易
  • 2篇经济法
  • 2篇经济法属性
  • 2篇交易
  • 2篇国民待遇
  • 1篇道德风险

机构

  • 16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市信息技...
  • 1篇中国现代国际...

作者

  • 18篇孙鹤鸣
  • 6篇韩惠

传媒

  • 2篇商业研究
  • 2篇经济师
  • 1篇金融教学与研...
  • 1篇锦州师范学院...
  • 1篇辽宁经济
  • 1篇辽宁经济统计
  • 1篇广东商学院学...
  • 1篇吉林金融研究
  • 1篇西安金融
  • 1篇思考与运用
  • 1篇重庆金融
  • 1篇华北金融
  • 1篇中国农村信用...
  • 1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欧亚经济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4
  • 2篇2003
  • 12篇2002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入世,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的法律构想
2002年
加入WTO ,我国金融市场即将面临全面的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国民待遇。我国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规范具有违反“国民待遇原则”的一面。本文在对国民待遇概念进行辩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应如何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提出建议。
孙鹤鸣韩惠
关键词: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法律构想
浅谈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2002年
孙鹤鸣
关键词:非公制经济金融支持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机制金融政策
如何规范农信社信息披露机制
2004年
信息披露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多种方式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公开传递相关信息的过程。农信社按照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对于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采用普遍认可的方式、借助于公共媒体在营业场所、报纸、电视、互联网站等发布公告,使农信社相关的信息使用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全面、公允、真实、可比、及时、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据以了解和评价农信社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情况,对农信社经营及长久发展会产生较好的外部影响。
孙鹤鸣曲斌
关键词:农信社信息披露披露机制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及制度环境分析
2002年
我国实行股票期权试点模式与国外股票期权制度有所不同 ,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制度和法律上的障碍 ,因此 ,必须因势利导完善经营者报酬制度。
韩惠孙鹤鸣
关键词:股票期权制度制度环境法律环境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前景
2014年
天然气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后俄罗斯政府逐步加强对天然气领域的控制,促进天然气工业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着重分析了天然气工业在俄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对俄罗斯联邦财政收入的贡献,同时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作出基本判断。
孙鹤鸣
关键词:天然气工业经济增长
新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对策
2002年
孙鹤鸣
关键词:外资银行银行业务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
中日证券发行制度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证券发行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国证券监管部门重要的监督对象。由于各自的经济背景差异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和日本在证券发行制度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用比较的方法 ,将中日两国证券发行制度进行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证券发行制度。
孙鹤鸣
关键词:证券发行信息披露
入世,中国的证券业该做些什么?
2002年
孙鹤鸣
关键词:入世证券业证券市场开放可持续发展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法律探析
该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幕交易的基本理论及法律演进.分别讲述了内幕交易的定义,内幕交易的结构分析,内幕交易的危害,内幕交易的归责理论,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类型等,井对世界发达国家规范内幕交易的法律演进情况作以介绍;第二...
孙鹤鸣
关键词: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法律探析
文献传递
完善商业银行稽核监督
2001年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潜在金融风险愈加显现,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稽核监督手段防范贷款风险,已成为客观的必然。但是,由于银行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及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稽核监督手段严重滞后于贷款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一是,缺乏信息预测系统。由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贷款风险不仅具有市场发达国家银行面临的一般风险,也更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风险,客观要求稽核建立一个信息预测系统,但是现行稽核预测系统严重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有的金融机构稽核检查仍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手段,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对帐表凭证和数据资料进行检查、计算、复核和分析;运用计算机开展贷款风险监督应用面窄小,应用 层次较低,基本没有缺乏先进实用的计算机监管软件,难以及时收集贷款风险的实时定量数据和大范围定性资料,使稽核监督还未从根本上摆脱效率低、质量差、信息量不够丰富的状况。二是,贷款风险划分标准落后。科学的贷款划分标准是稽核监督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稽核部门仍延用旧的贷款划分标准,以“期限为主”的原则把贷款分为“一逾两呆”,在贷款风险程度上分为呆帐贷款率。这种划分手段对信贷资产质量识别严重滞后,期限划分法在正常贷款和不良示之间没有过渡的监控,导致贷款质量稽核结果与贷款实际风险不一,造成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金融稽核逐步实现以期限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改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在贷款分类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新的贷款分类模型难以确定,分类方法没有实现完全的
孙鹤鸣韩惠
关键词:商业银行稽核监督风险管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