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外科
  • 4篇放射外科
  • 4篇成像
  • 3篇肿瘤
  • 3篇外科治疗
  • 3篇腺瘤
  • 3篇线立体
  • 3篇放射外科治疗
  • 3篇X线
  • 3篇X线立体
  • 3篇X线立体定向
  • 3篇垂体
  • 3篇垂体腺瘤
  • 2篇远期
  • 2篇远期疗效
  • 2篇远期疗效分析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残留
  • 2篇外科手术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孟庆勇
  • 6篇陈小妹
  • 6篇余永强
  • 5篇徐培坤
  • 3篇董东
  • 3篇陈先平
  • 2篇李汉杰
  • 2篇刘斌
  • 1篇王万勤
  • 1篇唐虹
  • 1篇孙业桓
  • 1篇余长亮
  • 1篇管松
  • 1篇吴兴旺
  • 1篇赵亮
  • 1篇孙红

传媒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结局与Willis环变异的CT血管成像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局与Willis环的解剖变异的关系。方法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20例,单侧和双侧各1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分析其Willis环变异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者前、后循环完整率分别为37.5%(3/8)、12.5%(1/8),明显低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结局与Willis环的变异密切相关。
管松余永强刘斌王万勤吴兴旺孟庆勇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动脉闭塞性疾病侧支循环
X-刀单次与分次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行X-刀单次治疗与分次治疗后疗效与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经X-刀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次治疗组(70例)与分次治疗组(51例),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总体肿瘤控制率为95.9%,其中单次治疗组肿瘤控制67例(95.7%),分次治疗组肿瘤控制49例(96.1%);治疗后激素水平控制率为38.0%,其中单次治疗组激素水平控制28例(40.0%),分次治疗组激素水平控制18例(35.3%);两组肿瘤控制和激素水平控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1、2、3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治疗间隔时间的分次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可靠方法。
徐培坤赵亮孟庆勇
关键词:垂体肿瘤X-刀放射外科手术单次治疗分次治疗
免疫状态正常人脑原发淋巴瘤的CT、MRI特征(附九例报告)被引量:25
1999年
目的 强调脑原发淋巴瘤的CT、MRI特征 ,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9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 ,其中 7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结果  9例病人共发现病灶 2 7个 ,病灶除分布于额叶、颞叶、基底节等常见部位外 ,还可见于视交叉、松果体区和胼胝体 (各 2个 )。CT平扫 :96 %的病灶呈等或高密度 ,81%呈均匀密度。MRI:T1WI等或稍低信号病灶占 89% ,T2 WI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占 10 0 %。多数瘤灶呈轻至中度周围水肿 (78% )和占位效应(82 % )。增强扫描 :74%的淋巴瘤呈均匀显著强化 ,仅有 2 6 %的病灶见坏死、囊变。结论 免疫状态正常人颅脑原发淋巴瘤具有较典型的CT、MRI特征 ,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误诊是可以明显减少的。
余永强余长亮刘斌陈小妹孟庆勇
关键词:脑肿瘤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立体定向放射性脑水肿危险性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RS)诱导放射性脑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X刀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的病人 6 7例 ,分成两组 :水肿组 (2 2例 )、对照组 (4 7例 ) ,采用单因素分析 (χ2 或Wilcoxon秩和检验 )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肿瘤体积、最大剂量、边缘剂量、肿瘤位置、靶点数目、10Gy剂量覆盖的体积及随访时间对治疗后脑水肿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体积、10Gy等剂量线所包括的体积和最大剂量在两组间有差异显著性 (P <0 0 1) ;多因素分析表明边缘治疗剂量对X刀诱导脑水肿的贡献最大 (OR =1 73 ) ,其次为肿瘤体积 (OR =1 11)。结论 在SRS诱导脑水肿的诸多因素中 ,边缘剂量和肿瘤体积是相对重要的危险因素。
余永强孙业桓李汉杰孟庆勇徐培坤陈小妹
关键词:外科手术副作用放射性脑水肿
颅内肿瘤X刀治疗后短期影像学改变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探索颅脑肿瘤X刀治疗后短期生物学行为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X刀治疗后有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者45例,随访时间2~14个月,25例行CT扫描,20例同时有CT、MRI资料。结果:X刀治疗后颅脑肿瘤发生以下影像学变化:(1)环样结构改变15例(80%为良性肿瘤);(2)完全失强化或囊变(各2例);(3)完全消失(6例),明显缩小(8例),轻度皱缩(8例),基本不变(17例),继续增大(6例);(4)瘤周水肿(20例);(5)放射性坏死(1例)。结论:颅内肿瘤X刀治疗后生物学行为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余永强陈小妹徐培坤李汉杰孟庆勇唐红
关键词:颅内肿瘤X刀立体定向术直线加速器
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CT、MRI与良性脑膜瘤对比研究被引量:15
1999年
目的 探索恶性脑膜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临床影像学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比分析了15 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和20 例良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恶性脑膜瘤的结构非均质性(7/15)、分叶及结节特征(10/15) 和短粗的硬膜尾征形态(4/15) 均明显高于良性组( P< 005)。结论 良、恶性脑膜瘤在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某些明显差异性,认识恶性脑膜瘤的影像特征可以减少术前误诊。
余永强孟庆勇陈小妹
关键词:脑膜瘤CT成像NMR
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方面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3月~2008年3月X刀治疗的有完整随访结果共206例术后残留垂体腺瘤资料.病灶直径约5~35mm...
孟庆勇徐培坤陈小妹陈先平董东
放射性脑损伤的MRI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放射性脑损伤是头颈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的损伤具有不可逆性。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尤为重要。就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分类及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孟庆勇余永强
关键词:放射性损伤磁共振成像USPIO
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方面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X刀治疗的有完整随访结果共206例术后残留垂体腺瘤资料。病灶直径5~35 mm,平均为16.4 mm。治疗时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平均中心剂量为22 Gy(20~25 Gy),周边剂量为10 Gy(8~12 Gy);功能性腺瘤平均中心剂量为28Gy(25~30 Gy),周边剂量为12 Gy(10~14 Gy),覆盖病灶体积80%以上。结果随访24个月以上,肿瘤缩小(含消失)129例(62.6%),无变化74例(35.9%),增大3例(0.15%);在功能性腺瘤中,内分泌恢复正常72例(56.5%),下降53例(42.0%),升高2例(1.5%)。所随访的患者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垂体功能低下,35例视力障碍的患者中有13例视力明显好转。结论 X刀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临床疗效肯定,是治疗术后残留垂体腺瘤的重要手段。
孙红孟庆勇陈小妹陈先平董东
关键词:X-刀垂体腺瘤
X线立体定向治疗时摆位精度的探讨
1998年
X线立体定向治疗时摆位精度的探讨唐虹陈小妹孟庆勇X线立体定向照射技术广泛用于颅内小病变治疗,其原理是多弧、非共面小野等中心照射在病变位置,从而形成小范围高剂量区,而外周锐减到低剂量区;在射野边缘每毫米距离剂量变化15%左右。因此,在进行X刀手术时,准...
唐虹陈小妹孟庆勇
关键词:放射疗法摆位精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