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晨

作品数:21 被引量:7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沙市科技局创新平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生态系统
  • 6篇人工林
  • 5篇油茶
  • 5篇杉木
  • 5篇物量
  • 4篇杉木人工林
  • 4篇生物量
  • 4篇碳储量
  • 3篇养分
  • 3篇碳含量
  • 3篇土壤
  • 3篇林分
  • 3篇喀斯特地区
  • 2篇低产林
  • 2篇油茶林
  • 2篇生态系统生物...
  • 2篇湿地松
  • 2篇人工林生态系...
  • 2篇酶活
  • 2篇菌根

机构

  • 20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省第三测...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生态环境部华...

作者

  • 20篇宁晨
  • 10篇闫文德
  • 5篇田大伦
  • 4篇梁小翠
  • 4篇李建安
  • 3篇王雪
  • 3篇邓湘雯
  • 3篇项文化
  • 2篇朱凡
  • 2篇高超
  • 2篇罗赵慧
  • 2篇陈毅
  • 1篇梁艳
  • 1篇刘铭
  • 1篇王新凯
  • 1篇康文星
  • 1篇谌小勇
  • 1篇伍倩
  • 1篇刘婷
  • 1篇高耀明

传媒

  • 8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水草营养元素含量及贮量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样方法和取样法,对血水草的生物量、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植株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及贮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血水草生物量为1 744.70 g·kg-1,以地下根系生物量最高,占总生物量的73.3%。血水草生长的土壤呈酸性,pH为5.53,有机质含量为52.74 g·kg-1,N 2.67 g·kg-1,P 0.66 g·kg-1,K 5.68 g·kg-1,Ca和Mg分别为1.73 g·kg-1和7.78 g·kg-1。血水草体内有机营养成分中,总糖含量为46.59 g·kg-1,蛋白质为291.17 g·kg-1,脂肪37.74 g·kg-1,纤维素303.58 g·kg-1;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中,N 36.08 g·kg-1,P 1.33 g·kg-1,K 29.89 g·kg-1,Ca 15.13 g·kg-1,Mg 7.80 g·kg-1,S 2.88 g·kg-1。营养元素总贮量为106.99 kg·hm-2,其中叶贮量占23.0%、茎占14.0%、根占63.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血水草的生态功能,评价血水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科学保护和利用血水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刘铭田大伦梁小翠闫文德宁晨
关键词:血水草生物量营养元素养分贮量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林冠对降水的截留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研究杉木人工林各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能更好的了解杉木各生长阶段的水循环过程以及涵养水源的能力。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Ⅲ集水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小集水区径流场综合试验法对1983年至2007年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及近熟阶段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年均截留率分别为:幼龄阶段26%、中龄阶段27.86%和近熟阶段29.47%,3个阶段的截留率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在降雨量较小的月份,近熟阶段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幼龄阶段。(2)在雨量级小于1.0 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都较高且无明显差别,均在86%以上;在1.0—2.0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与雨量级小于1.0 mm时均大幅降低,但3个阶段截留率物显著差异,幼龄阶段48.1%、中龄阶段48.7%和近熟阶段47.1%;在进入2.0—4.0 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差异较大,幼龄阶段30.5%、中龄阶段38.4%和近熟阶段44.1%,近熟阶段的林冠能截留住更多的降雨;当降雨量大于100 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又无明显差异截留率均低于10%。(3)Fan模型对各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模拟较为理想。
伍倩闫文德赵亮生邓湘雯宁晨项文化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降雨量林冠截留
一种油茶的生态栽培方法
本发明属于油茶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油茶的生态栽培方法,本发明采用。本发明通过油茶种子预处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油茶种子的成活率;同时,通过油茶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油茶专用肥,肥效期长,作基肥、追肥均可,养分利用率高,安...
宁晨王雪谭智铭李建安刘四黑张正蒋茂平
喀斯特地区灌木林生态系统养分和碳储量研究
灌木林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针叶林、阔叶林、竹林共同组成我国森林的四大类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它既是一种顶级类型,也是一种过渡类型。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土...
宁晨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养分元素碳储量
文献传递
一种油茶低产林改造复合经营种植方法
本发明属于油茶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油茶低产林改造复合经营种植方法。本发明通过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有机肥的肥效高;同时,通过对油茶林进行估产方法采用低空无人机航拍具有操作灵活、数据获取效率高、图像成本低、时效性强的特...
宁晨谭智铭王雪李建安刘四黑张正蒋茂平
喀斯特地区3种针叶林林分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3种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数据,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以及碳储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生物量分别为103.46、140.55、164.15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7.762、6.994、8.622 t/hm^2。林木各器官含碳量:马尾松天然林0.427~0.530 g C/g、马尾松人工林0.443~0.574 g C/g、湿地松人工林0.444~0.466g C/g。3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马尾松天然林678.025 t/hm^2、马尾松人工林777.11 t/hm^2、湿地松人工林834.135 t/hm^2。其中植被层分别为48.199、70.788、76.438 t/hm^2;死地被物层为0.667、0.659、0.742 t/hm^2;土壤层为629.159、705.664、756.955 t/hm^2。碳储量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研究结果可以为贵州喀斯特地区针叶林管理及运营提供基础数据。
刘之洲宁晨闫文德倪晓薇陈毅宁晓波
关键词:碳含量碳储量湿地松
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油茶与豆科、禾本科牧草间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也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探讨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特征,将有助于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加我国油茶林地综合效益。【方法】以油茶×鸭茅草Dactylis glomerata、油茶×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油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茶×鸭茅草+白三叶草(D.glo+T.rep)、油茶×鸭茅草+紫花苜蓿(D.glo+M.sat)5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高通量16S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油茶间作林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厘清其驱动因素。【结果】与单种间作相比,混种间作增加了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土壤总钾K和土壤镁Mg含量以单作鸭茅最高,CK其次,而在2种混作中含量最低。对于速效养分而言,牧草混种间作普遍降低了其含量。硝态氮NO3在CK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4以紫花苜蓿M.sat中含量最高。对于微量元素而言,Zn、Fe、Mn的含量呈现CK>单作>混作的现象。而通过种植牧草,普遍降低了土壤中As的含量。经测序数据显示5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共同拥有的真菌物种OTU有586个,其中间作和混间作中共有120个OTU,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中的优势门,间作后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通过RDA分析,发现真菌群落中决定优势属(相对丰度>1%)的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值、TN、NH4、PO4。【结论】多草种间作提高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真菌多样性,尤其以豆禾混种间作处理最为明显。因此,油茶林间作对提高油茶幼林成活率,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性性质,促进油茶生长,在增加林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王雪王雪林先滢宁晨谭智铭蒋茂平刘四黑李建安
关键词:油茶间作模式真菌群落
杉木-丛枝菌根共生机制对不同形态磷的解吸效率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之一。由于土壤胶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导致水溶态磷常常被固定和吸附成为迟效态,因而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的共生分泌胞外酶等有机分泌物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从而使其适应低磷环境。本研究通对杉木幼苗与丛枝菌根(AM)接种,研究其共生体在磷限制和磷添加条件下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效率,明晰杉木-AM共生体对土壤异质磷素的偏向性及影响杉木林内土壤有效磷的关键因子。【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杉木幼苗在磷限制或非限制条件下,测定杉木幼苗在不同磷形态生长包中菌根胞外酶活性以及杉木养分、菌根侵染率指标。【结果】在磷添加情况下,接种AM菌根的杉木幼苗植株磷含量高于未添加磷的处理组。除矿物磷处理组之外,其他磷源处理的植株碳含量都呈现磷添加高于未添加磷的情况。同时,氮元素的累积也呈现出与植株碳含量相似的状况。由于磷分需求的满足,杉木幼苗诱导根系和共生菌根群落向其他养分元素的获取,从而导致对有机碳源分解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有机氮源分解相关的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且在有机磷和复杂矿物态磷源的处理组中尤为明显。而在缺磷条件下,菌根群落更偏向于正磷酸盐和铁吸附磷的利用,同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有机磷源处理中大幅提高。通过根系调查发现,菌根侵染率并非受到磷添加/非磷添加的影响,而主要受到提供磷源处理的影响。【结论】在杉木幼苗管理和人工造林过程中应同时考虑立地条件及施用磷肥的形态,在土壤有效磷充足的情况下以补充有机磷为主,而在磷限制状态时补充正磷酸盐或是吸附态磷为主,以使杉木生长和养分累积达到最大化。
宁晨宁晨张宇蒙王小丹张采依林先滢
关键词:杉木幼苗丛枝菌根磷形态磷胁迫胞外酶活性
贵阳市区灌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被引量:13
2015年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本植物层为3.74 t/hm2;凋落物层为6.96 t/hm2,分别占植被层生物量的53.08%、16.15%、30.05%。木本植物25种的碳含量范围为445.91—603.46 g/kg;草本植物6种的碳含量为408.48—523.04 g/kg;凋落物层碳含量为341.01—392.81 g/kg;土壤层碳含量为5.73—26.68 g/kg。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88.34 t/hm2,其中植被层为8.10 t/hm2;凋落物层为2.56 t/hm2;土壤层为77.68 t/hm2,分别占系统总碳储量的9.17%、2.89%、87.94%。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城市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宁晨闫文德宁晓波梁小翠王新凯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生物量碳含量碳储量
氮沉降对4个树种外生菌根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氮沉降水平不断上升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量的有效氮输入导致植物根系对养分获取策略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土壤重要微生物,如树木根系外生菌根ECM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了解和确定森林主要树种根系微生物群落活动受氮沉降影响的变化阈值,对于研究森林养分循环特征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选取马尾松、华山松、湿地松和火炬松4个树种进行5个梯度的氮施加(0、15、30、60、150 kg·hm^(-2)·a^(-1)),通过检测树苗的养分含量、ECM根尖酶活性,以及提取鉴定DNA,分析不同松树在氮沉降水平下外生菌根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1)大多数松科树苗的菌根胞外酶活性在氮浓度30 kg·hm^(-2)·a^(-1)时达到了阈值;以分解纤维素为主的G酶在华山松、湿地松和火炬松中随着N浓度增加而持续提高,即便施氮水平达到当地氮沉降水平的10倍(150 kg·hm^(-2)·a^(-1)),酶活性仍未达到阈值;2)对菌根群落进行分析得出,棉革菌属Tomentella在4个树种中都为优势物种,而须腹菌属Rhizopogon、深色内隔菌Phialocephala会因宿主不同呈现不同的侵染丰度;3)华山松和火炬松的ECM菌根群落酶活性在不同氮浓度间无明显差异,即呈现生态冗余。【结论】在长期氮输入水平升高的情况下,ECM群落组成会因宿主植物和氮沉降水平的变化发生调整,而这一过程中会以变化阈值作为判断标准,该过程对于土壤养分循环中碳氮磷循环以及森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宁晨宁晨唐盼婷杨小婕田雨洋毛奥平刘婷雷志刚
关键词:菌根松科植物氮沉降胞外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