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芷珩

作品数:18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脑脊液
  • 5篇梗死
  • 4篇酸酶
  • 4篇糖醛
  • 4篇糖醛酸
  • 4篇葡萄糖
  • 4篇葡萄糖醛酸
  • 4篇葡萄糖醛酸酶
  • 4篇醛酸
  • 4篇Β-葡萄糖醛...
  • 4篇VEGF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血管内皮细胞...
  • 3篇缺血

机构

  • 17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沈阳军区总医...
  • 2篇沈阳市第一人...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宋芷珩
  • 7篇张朝东
  • 4篇张弘
  • 2篇隋韵声
  • 2篇滕伟禹
  • 2篇田力
  • 2篇于笑难
  • 2篇李为
  • 1篇孙晋民
  • 1篇丛琳
  • 1篇黄扬
  • 1篇孟季红
  • 1篇杨伟民
  • 1篇黎明全
  • 1篇孟丽丹
  • 1篇赵志鸿
  • 1篇赵育海
  • 1篇赵雨杰
  • 1篇张杰文
  • 1篇李素玲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诱导VEGF及HIF-1α表达的研究
前言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引起局部脑缺血,受影响组织血流量严重减少导致氧及养分运送的不足,引起组织缺氧和细胞死亡。新近发现有一潜在机理即通过诱导血管生成提高受影响组织氧的浓度以减少这些有害因...
宋芷珩
文献传递
ET-1及VEGF与脑梗死病变关系的探讨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中内皮素 (ET 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 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ET 1及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急性期升高明显 ,恢复期下降。ET 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ET 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宋芷珩张朝东王彦李素玲
关键词:脑梗死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H型高血压病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29
2014年
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除了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这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有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以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协同作用[2,3].因此,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病对于防治老年人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意义重大.目前认为脑梗死的病因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管内凝血因子改变或动脉痉挛使血液自凝造成.在动脉硬化的发展中首先是动脉内中膜增厚,变为粗糙的内膜,斑块逐渐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从而形成[4].
沈丽丽宋芷珩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颅内外H型脑动脉粥样硬化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痛、头晕伴失眠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320例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10 mg,1次/晚,睡前口服.连续给药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头痛、头晕及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4周后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99、18.00,P均<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9%与21.3%,86.9%与77.5%;x2值分别为4.630、4.803,P均<0.05).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症状,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宋芷珩孟季红孟丽丹
关键词:西比灵胶囊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β-G活性与β_2-MG含量的同步测定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活性与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ELISA法放免法。结果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无论 β -G活性 ,β2 -MG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随着恶性程度的递增而增加 ,且手术前后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二种活性物质的变化呈一致性关系 ,血清和脑脊液中 2种活性物质的检测均有助于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 ,尤其脑脊液的检测是更为客观、敏感的指标。
宋芷珩张朝东李为张弘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Β-葡萄糖醛酸酶Β2微球蛋白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ET_1及VEGF的同步检测及与病变关系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 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更高,而且脑脊液中ET1的增加(P<0.01)比血浆中的ET1增加(P<0.05)更显著;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含量在急性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下降。脑脊液中VEGF含量与病情轻重有关,而血浆ET1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有关。以梗死灶大小为参照、急性期血浆ET1与血清VEGF两者呈正相关;以病情轻重为参照,急性期脑脊液中ET1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1及VEGF的不同变化表明,两者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且具有相关性,ET1和VEGF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宋芷珩温海彦于笑难李为张朝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脑脊液ET1VEGF病变
脑肿瘤患者脑脊液中β_2微球蛋白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同步测定的临床意义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 结果 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无论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均明显高于良性脑瘤和头痛患者 ,分别为 P <0 0 5和P <0 0 1;且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两者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但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无关 ;其中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术后呈下降趋势。 结论 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 ;β -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病程判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宋芷珩温海彦张弘李为于笑难张朝东
关键词:脑肿瘤Β-葡萄糖醛酸酶Β2微球蛋白
血清及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测定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清和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 (β-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和健康献血者 (正常对照 )血清β-G活性,并以CT、MRI及病理结果为参照 ,进行诊断试验研究。结果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β-G活性均明显高于脑膜瘤及正常对照组 (血清组P<0.05 ,脑脊液组P<0.01)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r=0.745 ,P<0.05) ,检测血清 β-G活性判断恶性脑肿瘤的灵敏度为78.1 %、特异度为74.1%、准确度为75 %。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β-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β-G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选的方法 。
宋芷珩杨波于笑难李为张朝东张弘
关键词:血清脑脊液脑肿瘤
辽宁地区Huntington舞蹈病两家系IT15基因的分子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辽宁地区Huntington舞蹈病 (HD)的发病机制 ,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辽宁地区两个HD家系的 3名患者、4名高风险成员及 2名正常配偶IT15基因的CAG重复数进行了检测。结果 :所有的HD患者都各携带有一个CAG重复序列发生扩展的IT15基因 ,其重复数为 4 9~ 6 2 ,而正常人的重复数为 17~ 35 ,两者不重叠。结论
赵育海丛琳潘钰宋芷珩赵雨杰张朝东
关键词:HUNTINGTON舞蹈病基因CAG重复多聚酶链反应
脑梗死病变与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英文)被引量:6
2004年
背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蛋白及核酸水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而ET-1和VEGF与临床脑梗死病变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ET-1和VEGF的变化规律及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2000-03/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7例及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老年人22例。干预:患者先行头CT或MRI检查,发病第3天及4周抽取肘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犤(65.7±10.8)ng/L,(419.5±176.3)ng/L犦均高于对照组犤(48.8±6.9)ng/L,(205.7±101.8)ng/L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5,P<0.05,t=2.705,P<0.01);到恢复期时有所下降犤ET-1含量为(60.2±11.5)ng/L,VEGF含量为(309.4±138.9)ng/L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28,P<0.05;t=2.724,P<0.01)。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有关。结论:ET-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脑卒中预防及康复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宋芷珩王洪涛
关键词:ET-1VEGF脑梗死内皮素-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