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汉泉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稻草
  • 3篇原生质
  • 3篇原生质体
  • 3篇栽培
  • 3篇栽培草菇
  • 3篇质体
  • 3篇草菇
  • 1篇单核化
  • 1篇原生质体分离
  • 1篇食用
  • 1篇食用菌
  • 1篇室内栽培
  • 1篇香菇
  • 1篇香菇菌丝
  • 1篇菌丝

机构

  • 6篇广东省微生物...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6篇廖汉泉
  • 2篇吴月嫦
  • 1篇潘迎捷
  • 1篇张树庭
  • 1篇赵炯

传媒

  • 2篇中国食用菌
  • 1篇遗传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3
  • 1篇1990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与再生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4
1990年
在25—26℃下培养5—6天的菌丝体,以0.8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用1.5%溶壁酶液酶解1.5—2小时,所得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最高可达4×10~7个/ml以上。上述条件分离的原生质体,再生率也较高。原生质体再生的温度以26℃为最佳。不同的再生培养基明显地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麸皮浸出液可显著提高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其中,以添加5%麸皮浸出液的效果最好。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再生是不同步的。一般要培养20小时以后才能见到出芽,而且原生质体的再生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廖汉泉邱景芸吴月嫦
关键词:香菇原生质体分离
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现状与前景
1998年
稻草栽培草菇在我国有着较悠久的历史.目前,以稻草为主要原料的草菇室内栽培主要有4种方式:(1)室内堆式栽培;(2)室内床架式栽培;(3)室内袋式栽培;(4)室内框式栽培.其中,床架式栽培.由于其操作简便,控制条件较易而被人们广泛采用.然而,就目前的大面积生产而言,稻草室内床架栽培草菇的生物学效率仍然较低,一般为10%~15%.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稻草的性质特殊.稻草纤维有一层蜡质东西包裹不易被菌丝分解利用.同时,稻草茎秆粗硬,保温保湿性能差;2.稻草的营养成分较差,碳氮比偏高;3.有些草菇品种不适于在稻草基质上栽培;4.菇房结构不合理及培养条件控制不稳定.由此可见,室内稻草栽培草菇存在问题主要是:①稻草的预处理方法不合适;③稻草养分不足,培养料配方不合适;③草菇品种不合适;④菇房结构不合理,培养条件的调控设备落后.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1.采用物理、化学及微生物学等方法对稻草做预处理,从而改变稻草的物理、化学性质,使稻草的纤维易被草菇菌丝分解利用.并改善稻草的保温保湿能力;2.在稻草中适当加入一些营养添加剂,以改变稻草基质的C/N比.同时增加一些稻草所缺的养分;3.在草菇菌丝生长发育期间,适当喷施生长激素,以促进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4.选育较适于在稻草基质上栽培的草菇优良菌株;
廖汉泉
关键词:稻草栽培草菇
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现状与前景
廖汉泉
关键词:稻草栽培草菇
异宗结合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单核化被引量:41
1993年
研究了异宗结合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单核化现象和单核原生质体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过程中形成单核原生质体,是异宗结合食用菌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佛罗里达”(香菇)等异宗结合食用菌的原生质体释放中,单核原生质体和双核原生质体之比由0.85∶1到2.34∶1不等。经测定。这些单核原生质体具有亲本双核菌株中存在的两种交配型(AxBx,AyBy),但两种交配型的比例有所不同。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的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营养缺陷型标记等性状均稳定地保持了亲本的特性。由于这种单核体与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体,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故利用它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可以克服食用菌常规育种中的很多局限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潘迎捷廖汉泉张树庭尤美莲赵炯
关键词:食用菌原生质体单核化
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现状与前景被引量:2
1999年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南方各省稻草栽培草菇的发展过程,较详细地分析了目前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生物学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重点阐述了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最后对稻草室内栽培草菇的前景作乐观的展望。
廖汉泉
关键词:稻草室内栽培草菇栽培
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被引量:5
1989年
本文利用一种自制的真菌细胞壁溶解酶——溶壁酶(Lywallzyme),通过酶解试验比较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等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通过原生质体的再生试验,系统地比较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和酶解时间及再生培养基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影响,从而找到凤尾菇茵丝原生质体分离和再生的较适条件。在适宜的酶解条件下可分离到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其产量最高可达3×10~7个/me以上。本试验中,原生质体的再生频率最高为4.98%。同时,本文还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过程的形态变化作了适当描述。
廖汉泉吴月嫦梁耀云邱景芸
关键词:原生质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