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飞
- 作品数:8 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I.免耕对水稻产量、生长动态及害虫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5年
- 通过对水稻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水稻的产量性状优于对照(常耕移栽)和其它处理,产量比对照高3.95%~11.57%,处理4与处理1之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4水稻的有效穗数多于其它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大于其它处理.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和黄熟期,免耕处理的根系活力比常耕处理分别强28.1%、7.4%、28.3%和34.9%.常耕处理的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比免耕处理分别多16%和94%.
- 黄小洋漆映雪黄国勤张兆飞刘隆旺章秀福高旺盛
- 关键词:免耕水稻产量害虫
-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Ⅱ.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早免晚耕和双季免耕的耕作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同时能提高水稻产量,一般免耕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免耕抛秧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稻千粒重,促进水稻增产。
- 姚珍黄国勤张兆飞彭剑锋吴孙娟章秀福高旺盛
- 关键词:水稻产量生理生态病害
- 免耕对水稻根系活力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5
- 2005年
- 对早稻进行了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栽培水稻相比,免耕水稻,根系活力高7.4%~34.9%,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占黄熟期干物质之比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分别高1.1%、5.1%、0.6%和10.0%.产量与根系活力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分别达到0.9和0.87以上.
- 黄国勤黄小洋张兆飞刘隆旺章秀福高旺盛
- 关键词:根系活力产量性状水稻免耕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
-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 Ⅲ.秸秆覆盖还田的土壤生态效应被引量:8
- 2006年
-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探讨了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秸秆覆盖可使土壤总孔隙度增加0.28%~2.02%,土壤容重降低0.02~0.06g/cm^2,同时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明显减少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试验表明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作物增产效果越明显。
- 姚珍黄国勤张兆飞彭剑锋吴孙娟章秀福高旺盛
- 关键词:秸秆覆盖总孔隙度水稻产量
- 稻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5年
- 在江西双季稻田进行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多年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连续8a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传统耕作4.46%—8.79%,各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而各处理间穗长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3.6%—5.6%,而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高出传统耕作1.6%—17.4%、2.4%—16.7%。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8a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2.9%—10.0%)、有效磷(4.8%—31.6%)、速效钾(9.7%—25.7%)。在2005年免耕+插秧的土壤真菌数量最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1.6%,免耕+抛秧在2008年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54.1%。2012年免耕+抛秧、免耕+插秧显著高于对照126.1%、121.1%;另外,各处理间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8a间土壤转化酶活性变化范围在0.292—0.451 mg/g之间,其中2005—2007、2012年均是免耕+抛秧达到最大,与对照相比,增加范围为72.7%—137.7%,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是适合江南丘陵区双季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其中免耕+抛秧和免耕+插秧两种方式效果最为显著。
- 黄国勤杨滨娟王淑彬黄小洋张兆飞姚珍黄禄星赵其国
-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保护性耕作水稻产量土壤性状稻田
- 保护性耕作对稻田生态系结构、功能及 效益的影响
- 张兆飞
- 江西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分析被引量:12
- 2005年
- 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较少,虽然曾经推广过该项技术但由于技术集成度不高,再加上农民的认识不够等原因,使得目前的推广面积并不大。所以有必要对全省保护性耕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科学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应用和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地制宜的逐步推广应用。
- 张兆飞黄国勤黄小洋刘隆旺吴金发章秀福高旺盛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江中下游推广应用东南部水资源
- 江西绿肥-双季稻超高产种植模式与调控技术研究——Ⅰ.不同移栽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 常新刚黄国勤章秀福张兆飞彭剑锋刘隆旺赵明
- 关键词:抛秧稻植株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