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
- 作品数:26 被引量:135H指数:9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调查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无五日热巴尔通体(Bartonella quintana)感染存在。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FA)对云南的景洪市、德宏潞西县和大理州三地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共100份测抗五日热巴尔通体抗原的IgG抗体。结果景洪市有3份阳性,其中2份滴度达1∶3 200,1份为1∶1 000;德宏潞西县有2份阳性,1份为1∶1 000,另1份为1∶320。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存在,而临床无1例被确诊,反应出临床医师普遍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应予重视。
- 杨发莲杨慧白鹤鸣于彬彬张青
- 关键词:IFA
- 云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工作被引量:11
- 2005年
- 白鹤鸣杨幸张青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 云南省一起人间布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风险评估
- 目的 通过对陆良县2013年1月发生的一起布鲁氏菌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其流行规律,确定陆良县布病疫情流行程度,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出防控措施,为制定疫区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报告的...
- 杨向东唐欣然王跃兵朱凤琼于彬彬张青资素琼严桂莲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
- 云南省炭疽疫源地调查及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炭疽疫源地的流行状况,评估疫情发生的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个不同类型的疫区县,对疫区县内2001~2012年所有病例和高危人群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病例回顾性调查、病例和高危人群感染状况调查、可疑污染环境调查等。结果共调查71例病例,含2例死亡病例。病例主要发生在6~9月,病例分布随年份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38±3)岁,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疫点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农村地区,疫区群众的炭疽健康知识知晓率仅为33.68%,剥食不明原因死亡动物的危险行为普遍存在。检测病例血清12份,抗体阳性率16.67%;高危人群血清53份,抗体阳性率1.89%。34份土样中未分离培养出炭疽芽孢杆菌。结论 3个疫区县代表了云南省不同的炭疽流行区域,疫源地较为活跃。全省炭疽疫情总体上稳中有降,但局部地区疫情依然较重,疫情点状暴发的风险较高。做好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加强健康教育等预防控制措施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 王跃兵杨向东杨发莲张青马海滨于彬彬彭海燕杨慧李志强
- 关键词:炭疽疫源地
- 巴尔通体分离培养特性观察被引量:8
- 2006年
- 从鼠类血液中分离巴尔通体(Bartonella)。观察其分离培养特性。被检鼠血为2004年收集自云南省的4个县,采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琼脂培基置于35℃舍5%CO2培养葙中分离培养巴尔通体。进行观察。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疑似菌落用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枸檬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段],电泳图中出现目标带即判断为阳性菌株。从397份鼠血分离到巴尔通体47份,分离率为11.8%。阳性菌落长出时间最早为3d,多数为1~2周,占70.2%(33/47)。阳性菌落形态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改变,特点多样。PCR阳性的菌经革兰染色。镜下均可见革兰阴性小杆菌。结果可见。可先用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时疑似菌落进行初筛。巴尔通体种类多、形态多样,培养时间延长,菌落形态可能发生变异,有待进一步探索。
- 杨发莲白鹤鸣杨慧张青
- 布鲁菌分型研究进展
- 2024年
- 布鲁菌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人兽共患传染病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布鲁菌分型在布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分型技术主要有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前者是传统的分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后者是近年的研究重点。本文将近期国内外的布鲁菌分型方法做一综述,以供参考。
- 杨秋菊杨秋菊邵宗体杨向东于彬彬张青赵溯
- 关键词:布鲁菌基因分型
- 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端螺旋体病调查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 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 王跃兵杨向东于彬彬杨慧杨发莲张青马海滨李志强彭海燕
-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钩端螺旋体病
- 2010—2013年云南省炭疽监测分析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掌握云南省炭疽流行现状,评估疫情风险,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全省炭疽疫情信息,建立病例个案数据库,重点分析疾病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评估疫情发生风险,进而提出防控措施。结果近几年全省炭疽疫情总体平稳,无暴发疫情发生。57例病例分布于13个历史疫区县,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多发,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例均为皮肤炭疽,实验室诊断病例占14.03%。疫区群众健康知晓率为35.09%,及时就医率为45.61%,96.49%的病例为在接触病、死牲畜的过程中通过破损皮肤感染。结论云南省炭疽疫源地长期持续存在,较为活跃,疫区群众健康意识差,疫情风险评估为"高风险"级别,有发生其他类型炭疽流行和疫情点状暴发的可能。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 王跃兵杨向东杨发莲杨慧张青于彬彬李志强彭海燕杨秋菊
- 关键词:炭疽
- 2006-2018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9年
- 目的了解2006-2018年云南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状况,正确评估引起布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获得2006-2018年布病的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绘制图表,采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区域分布图。结果云南省的布病疫情从2006年的1个州(市)1个县扩散至2018年的10个州(市)48个县(市、区),累计发病地区达12个州(市)的77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市、区)的59.69%(77/129);期间全省每年均有布病病例发生,累积病例达1 239例,无死亡病例,全省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数和发病率较高的州(市)为红河州、昆明市和曲靖市,占总病例的67.23%;发病季节主要以夏、秋季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9.48%;发病人群集中在20~69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88.22%,职业以农民为主(78.53%),男性(71.99%)多于女性(28.01%)。结论云南省病呈快速蔓延趋势,疫情上升,疫区范围扩大;加强健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升基层监测和检测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加强病例管理,降低慢性化率是防治布病的重要措施。
- 杨向东杨雪于彬彬张青杨秋菊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 保山市隆阳区首例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置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首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发生的原因,为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描述并分析隆阳区首起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置过程。结果2017年8月30日保山市人民医院报告1例布鲁氏菌病,病例为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村梅花鹿养殖合作社饲养人员,自2016年6月开始饲养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引进的梅花鹿180只,发病前从事过梅花鹿接生,清理流产物,直接接触过梅花鹿尸体;采集病人家属、合作社其他饲养人员及村上散养户人员血样本21份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阳性1份;采集养殖合作社梅花鹿血10份检测布鲁氏菌病抗体,阳性2份。结论隆阳区首起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是一起由外地输入带菌梅花鹿,饲养人员在饲养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直接接触而感染所致;非流行地区应加强外来引种动物、本地家畜及畜产品的检疫,防止传染源的流入和扩散;加大从事牲畜饲养人群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卫生健康、农业和畜牧部门应定期通报人畜疫情,形成一套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控制疫情的发生。
- 赵孝泽苏宏尹兴航赵明张青杨向东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