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疫苗
  • 2篇麻疹
  • 2篇接种
  • 1篇新生儿乙型肝...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疫苗
  • 1篇疫苗接种
  • 1篇预防接种
  • 1篇强化免疫
  • 1篇卫生经济
  • 1篇卫生经济学
  • 1篇卫生经济学评...
  • 1篇麻疹抗体
  • 1篇麻疹抗体水平
  • 1篇麻疹疫苗
  • 1篇麻疹疫苗强化...
  • 1篇免疫
  • 1篇接种率
  • 1篇抗体

机构

  • 4篇资阳市疾病预...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成都市疾病预...
  • 1篇泸州市疾病预...
  • 1篇巴中市疾病预...

作者

  • 4篇徐堃
  • 2篇陈平
  • 1篇刘先平
  • 1篇杨汝沛
  • 1篇欧阳敏
  • 1篇刘青恋
  • 1篇吴晓燕
  • 1篇关旭静
  • 1篇王进
  • 1篇贾勇
  • 1篇巨洪平
  • 1篇杨超美
  • 1篇顾谦
  • 1篇雷凤英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8年资阳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分析
2009年
目的总结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经验,加速麻疹控制,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方法收集资阳市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MV强化免疫共计接种8月龄~14岁目标儿童663992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麻疹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下降。结论本次MV强化免疫达到了预期目的。
徐堃廖安波陈平贾勇雷凤英顾谦刘先平欧阳敏
关键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
急性弛缓性麻痹109例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资阳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lsies,AFP)病例监测资料,发现薄弱环节,提高监测质量,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状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10年109例AFP病例,应用EPI info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109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4个县(市、区);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2.39%;男性多于女性(75∶34);107例均为排除脊灰病例,2例为待定病例,临床诊断以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共54例(占50.47%);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连续7年报告发病大于1/10万;2005年以后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结论资阳市2004~2010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仍需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巩固无脊灰成果。
徐堃陈平廖安波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
四川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卫生经济学评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四川省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的成本效果和效益,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促进HepB预防接种策略的巩固和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和成都、泸州、资阳、巴中市,以及选定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收集HepB接种成本资料;调查乙肝相关疾病患者患肝病期间的直接治疗费用,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07年进行的新生儿HepB接种,估计减少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48026例、慢性乙肝12006例、肝硬化1201例、肝癌120例。年直接效益为1.56亿元,总的成本效益比为3.85:1。结论四川省的HepB预防接种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普遍接种及接种人数的不断增加,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更加明显。
关旭静杨超美王进杨汝沛吴晓燕廖安波徐堃巨洪平刘青恋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卫生经济学
2015年四川资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2015年资阳市常住人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初步评价该人群的麻疹免疫状况。方法选择资阳市辖区常住健康人群,分2岁~、5岁~、8岁~、15岁~、20岁~共5个年龄组健康人群。以所辖雁江、简阳等4县(市、区),每个年龄组30人共600人份标本作为监测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检测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麻疹患病史、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采集静脉血3~5m L分离血清。使用ELISA方法进行麻疹Ig G抗体定性、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资阳市健康人群麻疹Ig G抗体定性检测阳性率95.50%,定量检测阳性率96.17%,两种方法检测麻疹Ig G抗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女性阳性率分别为95.76%、96.53%,两者麻疹Ig G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2岁~98.28%,20岁~100%,为最高。5岁~93.02%、8岁~96.88%、15岁~92.45为最低,各年龄组麻疹Ig G抗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完全保护能力的高滴度[1](≥1 000 m IU/m L)麻疹抗体个体占39.17%,其中男女(≥1 000 m IU/m L)各占37.64%,40.52%,两者间麻疹Ig G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1 000 m IU/m L)分别占49.12%、38.33%、27.42%,30.61%、49.59%;各年龄组(≥1 000 m IU/m L)间麻疹Ig G抗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3,df=4,P<0.05);城区、城乡结合部、乡村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190/200)、97.50%(195/200)、96.00%(192/200),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资阳市2~岁和20岁以上健康人群的麻疹Ig G抗体水平较高,阳性率分别为98.27%和100%。5~岁(阳性率为92.96%)、15岁^(阳性率为92.45%)相对偏低,这个年龄段的麻疹Ig G抗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廖安波徐堃魏天河王方杰尹碧黄晶刘梦珂
关键词:麻疹抗体免疫ELI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