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梅
- 作品数:18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昌吉学院外语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浅析《坟》的叙述视角——对《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视角的研究
- 2010年
- 在《坟》这篇故事中,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 曲晓梅
- 关键词:叙述者
- 浅析《老人》的叙述视角
- 2010年
- 通过对凯瑟琳·安妮·波特的短篇小说《老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认为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这一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 曲晓梅
- 关键词:叙述者
- 高校英语口语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探究
- 2021年
- 本文提出以情景教学理论为指导的高校英语口语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探讨了情景教学视域下口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应用价值,并设计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对高校外语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 曲晓梅郭晓露
- 关键词:英语口语情景教学
- 从美国当时价值观看《红字》主人公的命运被引量:2
- 2005年
- 1 8 5 0年霍桑《红字》的诞生 ,成为美国文学进程中重要的一步。这部作品的产生正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笃信基督教 ,崇尚平等 ,自由和勤劳成为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而《红字》恰好充分体现了这些价值观。究其原因 ,是因为小说打上了作者 ,即本国文化价值观的继承者的烙印。
- 曲晓梅
- 关键词:主人公文化价值观基督教美国人
- “米兰达故事”的叙述交流
- 2016年
- 依据杰拉德·普林斯确认受述者的文字信号,读者会发现在波特短篇小说中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米兰达故事"里,叙述者与受述者展开隐蔽而亲密的交流,二者形成呼应,从而强化了颠覆男性霸权的力量。
- 曲晓梅
- 关键词:叙述者受述者
- 从西方修辞理论视角看《紫颜色》会话原则的“蔑视”
- 2015年
- 本文结合西方修辞理论来分析小说《紫颜色》人物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小说人物在传递会话含义的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准则的"蔑视"是说话人对于不同修辞语境而采取的一种修辞策略。修辞者以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作为修辞产生的出发点,通过利用或偏离合作原则的准则,达到其修辞的目的。
- 曲晓梅
- 关键词:会话原则蔑视
- Myers-Scotton主体语模式下大学生校园语码转换的语言特点被引量:1
- 2011年
-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引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关注。大学校园为语码转换提供了天然的平台,通过日常的观察与语料收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
- 罗芳春曲晓梅孙存志
- 关键词:语码转换大学校园
- 试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老人》中叙述者的地位
- 2010年
-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老人》这篇故事的叙述者的地位是由文本权威,叙述者的女性身份和模仿权威构成的。文本权威是由叙述者与作者的等同身份来实现的。叙述者的模仿权威,通过聚焦人物米兰达,以及叙述者发出的声音与沉默的米兰达的声音相呼应来得以强化。
- 曲晓梅
- 浅析《轨道》的日记体叙事策略
- 2013年
- 本文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的汉译作品《轨道》的日记体叙事策略,即叙述者通过日记的形式与自己所进行的隐蔽交流以及对日记读者的控诉或共鸣,来揭示哈丽旦作为少数民族女作家已经有意识地采用较为隐蔽的叙事策略来更加有效地反抗男性霸权。
- 曲晓梅
- 关键词:日记体叙述者
- 翻译效应学视角下新疆外宣效应研究——新疆英语导游词翻译美学效应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根据翻译效应学的美学效应标准来评估新疆英语导游词的翻译美学效应。依照导游词的翻译美学效应标准,阐述了新疆英语导游词语言层面的词汇美和结构美以及内容层面的文化美的翻译美学效应。
- 曲晓梅
- 关键词:翻译美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