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越 作品数:20 被引量:100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22例,5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1.68/10万、4.67/10万、0.56/10万、0.56/10万、3.01/10万;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41.89%;病例大部分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特别是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为539.82/10万;本地人口病例56例,占25.23%;流动人口病例166例,占74.7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194例,占87.39%。结论流动人口发病是广州市荔湾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掌握"麻疹疫苗禁忌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曾祥越 何国宽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 广州市荔湾区2010―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0―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分析AEFI发生的原因,为提高疫苗质量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荔湾区2010―2014年报告的AEFI个案资料,通过广州市荔湾区疫苗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全区同期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发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AEFI个案596例,报告发生率为30.65/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391例,占65.60%;异常反应189例,占31.71%;偶合症15例,占2.52%;心因性反应1例,占0.17%。男性353例(占59.23%),女性243例(占40.77%);≤1岁436例(占73.15%),2~7岁155例(占26.01%)。AEFI调查诊断结论 99.66%(594/596)由区级疾控机构调查组作出。结论广州市荔湾区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敏感度较高,AEFI主要发生于低年龄组婴幼儿。 何国宽 梁志钦 曾祥越关键词:免疫 接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杨丽莉 范健文 余毅 杨翠辉 曾祥越关键词: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 流行病学 广州市荔湾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为了解荔湾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以便更好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荔湾区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3年荔湾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3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9.93/10万;全区22个街道都有病例发生;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呈夏季高发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0-14岁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占38.06%;男女比例为1.89∶1;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72.75%;有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的病例占27.25%,其中接种2剂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病例占2.75%。结论 2013年荔湾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和托幼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应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工作,4岁儿童接种第2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的疫苗,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曾祥越 何国宽 梁志钦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 免疫屏障 广州市荔湾区步滘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杨丽莉 范健文 余毅 杨翠辉 曾祥越关键词:登革热 流行病学 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为制定和调整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荔湾区随机抽取3家医院,随机抽取6月龄以上健康人员106人,采集其静脉血以微量细胞中和抗体试验法测定脊灰中和抗体,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106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11%、89.62%、95.28%;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72.67、1∶68.67、1∶171.47,各型间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8,P>0.01)。不同性别人群的脊灰Ⅰ、Ⅱ、Ⅲ型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脊灰不同型病毒的抗体GMT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型与Ⅱ型比较、Ⅰ型与Ⅲ型比较、Ⅱ型与Ⅲ型比较,F值分别为0.656、0.562、0.656,P>0.01),不同户籍人群的脊灰Ⅰ、Ⅱ、Ⅲ型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0.009、1.138,P>0.05)。不同户籍人群的脊灰不同型病毒的抗体GMT之间比较中,Ⅱ型与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396.89,P<0.01),Ⅰ型与Ⅱ型、Ⅰ型与Ⅲ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99、0.06,P>0.01)。结论广州市荔湾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形成了免疫屏障。 曾祥越 何国宽 蔡明伟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抗体 广州荔湾区2007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荔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和评价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在荔湾区随机抽取部分健康人员检测血清麻疹抗体水平。结果共抽取420人,荔湾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68.1%,保护率为60%,平均几何滴度为1:216,年龄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近几年麻疹发病呈现上升趁势,建议及时并扩大范围接种麻疹疫苗,提高接种率,保证较高保护率,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才能有效地控制麻疹。 曾祥越 何国宽 张瑞丹关键词:麻疹抗体 广州市荔湾区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各街道的预防接种门诊资源配置数据及2013-2016年服务人口数、出生人口数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广州市荔湾区出生儿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但预防接种门诊专职人员配置比大于1的仅东漖街(1.70),其余皆低于1,占95.2%(20/21)。截至2016年,预防接种人员30岁以下占18.6%,30岁以上占81.4%;职工职称初级及以下的占58.8%;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占74.5%;社卫中心的预防接种门诊面积超过200㎡占23.8%,候诊室座椅超过50张占19.0%,接种台3张以上占33.3%;疫苗专用冰箱5台以上占42.9%;实现数字化门诊的仅多宝街。结论广州市荔湾区各社卫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普遍存在专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职称偏低、年龄偏大和软、硬件设施资源相对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免疫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范预防接种,从而有效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能力。 何国宽 杨心怡 吴燕梅 曾祥越 冯燕芳关键词:预防接种门诊 广州市荔湾区居民新冠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常住居民对新冠疫苗的认识,探讨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星,于2020年11月1日至12月15日邀请广州市荔湾区18~59岁常住居民在线填写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对新冠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等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5763名18~59岁常住居民,其中男女分别占23.58%、76.42%,新冠疫苗接种的愿意率为82.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为教师(OR=3.009)、家务(OR=2.691)、医疗卫生人员(OR=2.652)、餐饮食品业(OR=2.292)的居民以及认为疫苗安全(OR=24.007)、认为得新冠肺炎的几率很大(OR=17.528)的居民接种意愿较高。结论广州市荔湾区18~59岁常住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意愿较高,职业、对疫苗安全性的认知、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是居民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 曾祥越 冯燕芳关键词:疫苗 接种 影响因素 广州市荔湾区餐饮业厨工诺如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荔湾区餐饮业厨工的诺如病毒隐性感染情况,分析厨工感染诺如病毒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对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横断面调查法。通过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来了解目标人群的感染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核酸检测方法对粪便或肛拭子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厨工诺如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分为厨工一般情况、工作状况、卫生饮食习惯、近期健康情况及检测结果。结果共525名厨工参与调查,经核对有效资料500份,有效率为95.24%。500份样本中检出6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20%;且阳性组年龄高于阴性组(t=-12.868,P<0.001),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工作状况内容方面、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近期健康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荔湾区餐饮业厨工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20%,餐饮业有暴发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潜在危险,应该加强厨工诺如病毒感染情况的监测,落实相关卫生监督措施。 蔡明伟 陆龙 王敏 曾祥越 杨翠辉关键词:餐饮业 诺如病毒 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