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雅清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张量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颈内动脉狭窄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成像
  • 2篇成像
  • 1篇蛋白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抽吸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张量成像
  • 1篇水通道
  • 1篇水通道蛋白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绍兴市立医院

作者

  • 5篇曾雅清
  • 3篇宋志彬
  • 2篇王珲
  • 1篇周雁玲
  • 1篇姜忠敏
  • 1篇成平
  • 1篇董延江
  • 1篇张晓峰
  • 1篇刘晓智
  • 1篇曹欣
  • 1篇王琴
  • 1篇何建丽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成人肝豆状核变性一例
2018年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被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位于13q14.3的ATP7B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内铜离子的跨膜转运障碍所致。基因缺陷使铜无法在肝脏合成铜蓝蛋白,从而不能进行有效转运,造成铜胆汁排泄障碍,过量铜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沉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曾雅清戚妹王珲宋志彬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磁共振灌注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ial,ICA)慢性狭窄或闭塞是引起脑缺血的常见原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可逆性...
曾雅清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灌注加权成像白质纤维束病理生理机制
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的探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5—09钻孔血肿外引流术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例资料88例,根据血肿首次抽吸率将患者分为三组,比较三组间单位时间内术后残余血肿清除率、水肿体积、NIHS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残余血肿清除率、水肿体积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首次血肿抽吸率、NIHSS评分与残余血肿清除率及水肿变化具有相关关系(P〈0.00)。三组间术后再出血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对残余血肿的液化引流、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有影响;首次血肿抽吸率高者残余血肿清除率也较高,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增加较少,甚至水肿体积减小,神经功能恢复也快;对于首次血肿抽吸率在60%以下的患者,首次抽吸率越高,术后恢复越快。
尹琪华何建丽宋志彬王珲曾雅清王琴戚妹张晓峰
关键词:微创脑出血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4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及与胶质瘤性脑水肿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以及其在胶质瘤性脑水肿间的关系和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胶质瘤患者40例,瘤周相对正常脑组织20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及对照组中AQP4和Cx43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计算瘤周水肿指数(EI),分析AQP4和Cx43表达与胶质瘤性水肿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胶质瘤水肿程度的增加,AQP4表达随之增加,Cx43表达随之减少。胶质瘤各组间两两比较,无水肿与轻度水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者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QP4和Cx43在胶质瘤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两者作用机制是否相关及能否成为新的治疗靶点尚需进一步研究。
曹欣成平姜忠敏刘晓智曾雅清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4缝隙连接蛋白43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灌注下的临床表现及其DTI特点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索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灌注情况下的白质变化特点及其临床表现。方法 3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根据PWI结果分为三组,对各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双侧半卵圆中心DTI及PWI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不同灌注下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sion coefficent,ADC)值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灌注及DTI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及PWI特点分为Ⅰ期、Ⅱ期、Ⅲ期三组,各组之间临床表现存在统计学意义,Ⅲ期患者以脑梗塞表现居多(P=0.003),Ⅰ期患者以无症状居多(P=0.01),Ⅱ期患者以TIA表现为主(P=0.035)。不同灌注分期情况下,3期间rCBV、rMTT、rTTP(P=0.000,P=0.000,P=0.001)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CBF各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2)。患侧半卵圆中心FA值较对侧半卵圆中心FA值显著减低(P=0.004),双侧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1)。各灌注分期之间F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且随着灌注减低,FA比值减低越明显。各组之间AD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FA比值与rTTP呈负相关(r=-0.451,P=0.021),与其他灌注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WI能早期综合性反映脑组织灌注情况,分析不同灌注下FA值能早期反应脑组织低灌注对脑白质损害的情况,且PWI的改变与DTI的改变是一致的,结合两者有利于对此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也有利于临床医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曾雅清宋志彬周雁玲董延江
关键词:颈内动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