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福荣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浸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电子电信
  • 2篇电气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红外
  • 2篇光学
  • 2篇光学薄膜
  • 1篇电池
  • 1篇电致发光
  • 1篇电致发光器件
  • 1篇镀膜
  • 1篇镀膜材料
  • 1篇应力作用
  • 1篇有机电致发光
  • 1篇有机电致发光...
  • 1篇有机太阳能电...
  • 1篇增透
  • 1篇增透膜
  • 1篇太阳能电池
  • 1篇透射
  • 1篇透射率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卫星
  • 1篇汽车尾气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航天科工卫星...

作者

  • 9篇朱福荣
  • 5篇张凤山
  • 2篇孔令方
  • 2篇刘定权
  • 2篇于天燕
  • 2篇章卫祖
  • 1篇黄春
  • 1篇李大琪
  • 1篇李斌
  • 1篇苗艳勤
  • 1篇张麟
  • 1篇胡民锋
  • 1篇贾虎生
  • 1篇许步云
  • 1篇王懿喆
  • 1篇徐彩娣
  • 1篇李耀鹏

传媒

  • 2篇光学与光电技...
  • 1篇光学学报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液晶与显示
  • 1篇第七届全国暨...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1
  • 1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3.5~12.5μm三波段宽带红外Ge窗口多层增透膜的研制被引量:14
2005年
介绍了利用三种材料Ge、ZnS和YbF3在Ge基片上制备3.5~12.5 μm三波段宽带增透膜的膜系设计、制备工艺及光学、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该元件可应用于空间红外遥感系统.
王懿喆朱福荣张凤山
关键词:红外窗口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红外分光计中的光学薄膜
<正>红外分光计是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上的主有效载荷之一,利用26个光谱通道全天时获取数据,提供气象服务。仪器的光谱覆盖范围是目前国内航天遥感仪器中最宽的,从0.66微米到15微米。由于红外辐射的能量很小,加上红...
刘定权张麟朱福荣孔令方于天燕李斌安栋梁章卫祖黄春李耀鹏李大琪张凤山
文献传递
硫化锌透镜中长波红外宽带增透膜的研制被引量:28
2005年
硫化锌(ZnS)透镜由于其透光区域较宽,便于光学系统的装校而被经常应用于红外光学系统中,但是其作为基底,镀制中长波红外增透膜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牢固度的问题.根据任务要求研制的增透膜是在3.5~3.9 μm的中波红外波段及9~12 μm的长波红外波段,平均透射率大于90%.由于长波红外区可选用的宽透射区材料较少,所以兼顾材料的选用、光谱特性及可靠性满足使用要求等几方面考虑,最终采用氟化钇(YF3)作为低折射率材料,经过多次实验,采用混蒸、离子辅助等工艺方法以及选取合适的基底温度,通过对其他工艺环节的不断改进,解决了在ZnS透镜上镀制宽带增透膜,由YF3膜层严重的应力作用而导致膜层龟裂的问题,最终研制成功符合使用要求,并且可靠性和光谱特性皆优的中长波红外增透膜.
于天燕朱福荣刘定权张凤山
关键词:光学薄膜红外增透膜应力作用
基于对称掺杂发光层的高色稳定性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苗艳勤王华朱福荣贾虎生许并社
关键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3.47微米窄带滤光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47微米窄带滤光器。它是以石英为基板,选用锗、一氧化硅为镀膜材料,采用真空中蒸镀干涉膜。膜系设计采用截止深度较深的高级次三半波膜系,具有通带区透过率高、工作稳定、成品率高的优点。成品为外径16毫米...
朱福荣张凤山孔令方章卫祖许步云徐彩娣葛自清
文献传递
红外光学薄膜监控系统初始化参数自检算法设计
2001年
本文对红外光学薄膜监控系统研究中的初始化参数 ,包括输入膜系、监控方式、监控波长、材料系数、比较片选项、控制速率和进程膜系以对话框的形式给出 ,用户在输入参数时程序对用户的输入进行自动监视 ,确保用户能正确地输入各个参数 ,使光学薄膜的自动监控提供安全机制 ,本文还给出了上述自动监视的相应算法 .
胡民锋朱福荣张凤山
关键词:自动监控
近红外光的可视化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开发高性能的近红外可视化器件在生物成像、食物检测、健康监测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近红外可视化器件由光探测单元和发光单元组成,可将人眼不可视的近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其工作机制是,光探测单元作为发光单元的载流子注入层,在近红外光下产生光电流,因而被近红外光照射的区域会产生电荷注入,在发光单元的对应区域复合发光,发射可见光。没有近红外光照射时,光探测单元中不产生光电流,将抑制发光单元中的电荷注入,因而不发光。因此,近红外可视化器件可用于对辐射、反射或吸收近红外光的物质成像。本综述介绍了近红外可视化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最新进展,包括基于无机、有机半导体等不同材料的近红外可视化器件。研究发现,近红外可视化器件的光子转换效率由近红外光探测单元和发光单元的光电转换效率决定。本文归纳了提高近红外可视化器件的光子-光子转换效率的方法和相关工作,探讨和展望了近红外光的可视化技术在三维图像分析、近红外检测卡、生物成像、健康和环境监测与检测的应用前景。
刘映雪朱福荣
Semitransparent Organic Solar Cells
朱福荣
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被引量:1
2015年
与其他利用太阳能的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成本低、易加工,而且拥有柔性,可大面积制备成半透明和不同颜色的器件,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这使有机太阳能技术在市场上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智能传感器、发电玻璃窗、房屋建筑、温室、户外生活等。将讨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光伏过程以及如何实现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和可见光透射率的最优化。
朱福荣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半透明透射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