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冰

作品数:47 被引量:195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病毒
  • 12篇黏膜
  • 12篇肝硬化
  • 10篇细胞
  • 10篇免疫缺陷
  • 9篇胃黏膜
  • 9篇肝炎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7篇缺陷病
  • 7篇慢性
  • 7篇免疫缺陷病
  • 7篇免疫缺陷病毒
  • 6篇人类免疫
  • 6篇人类免疫缺陷
  • 6篇人类免疫缺陷...
  • 5篇HIV感染
  • 4篇幽门螺
  • 4篇获得性
  • 4篇病毒治疗

机构

  • 4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北京市第二医...

作者

  • 45篇李冰
  • 19篇丁惠国
  • 14篇崔丹
  • 11篇李磊
  • 10篇金瑞
  • 8篇闫惠平
  • 8篇张斌
  • 7篇董培玲
  • 7篇吴昊
  • 7篇李鹏
  • 5篇刘妍
  • 5篇赵秀英
  • 5篇郑俊福
  • 4篇刘素珍
  • 4篇张鑫
  • 3篇吕富靖
  • 3篇张立洁
  • 3篇吕富静
  • 3篇范春蕾
  • 3篇陈德喜

传媒

  • 9篇北京医学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人力资源管理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航天工业...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经济师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传染病网络动...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2007年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黏膜病变过程中重要的致病或促进因素,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普通人群中Hp感染可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Fas表达,但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中的情况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HIV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Fas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比较,探讨Hp感染与HIV感染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李冰崔丹吴昊金瑞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上皮细胞凋亡胃黏膜萎缩病毒感染者幽门螺杆菌感染FAS表达
HIV感染者胃黏膜炎症及细胞凋亡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胃黏膜炎症及上皮细胞凋亡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有消化道症状的30名HIV-1阳性患者和20名HIV-1阴性的普通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于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病理诊断、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HIV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33.3%(10/30)]高于对照组[5%(1/20,P〈0.05)];HIV感染患者却检出率[23.3%(7/30)]低于对照组[55.0%(11/20,P〈0.05)];HIV感染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24.83±10.296)%]高于对照组[(16.50±7.626)%,P〈0.01];HIV感染组Hp阳性患者(7例)胃黏膜上皮细胞AI[(35.71±12.724)%]高于Hp阴性患者(23例)[(21.52±6.815)%,P〈0.05)]。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HIV感染者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胃黏膜凋亡指数可能与局部炎症及Hp感染无关,而与HIV本身及黏膜免疫环境改变有关。
崔丹李冰闫惠平刘妍金瑞张斌吴昊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细胞凋亡
呕血、黑便15小时
2006年
李冰崔丹
关键词:呕血黑便密切接触史饮酒后既往史血制品
人生长激素联合乳果糖防治慢性重型肝炎多器官功能不全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因不能及时进行肝脏移植而死亡。如何有效的防治重型肝炎多器官功能不全,为患者赢得肝脏移植的时机,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目的是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乳果糖肠道滴注防治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并发症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材料与方法1999年1月~2002年2月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8例。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治疗方法,同意使用人生长激素者入治疗组,否者入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0例。治疗方法:①人生长激素(国产)4~4.5u/次,qd,肌内注射,连续2~4周;②0.9%生理盐水100ml+乳果糖30ml+灭滴灵2.0克/次,qod,肠道滴注,2~4周;两组的基础治疗基本一致。根据修改的疗效标准判断其效果。结果治疗组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显效率21.4%(6/28);有效率53.5%(15/28),总有效率75%;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IGFBP1、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显效率为5%(1/20),有效率为35%(7/20)。总有效率40%,约60%患者前白蛋白、白蛋白、IGFBP1、胆固醇水平持续下降。结论生长激素能明显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蛋白质代谢,肠道滴注乳果糖能较有效的控制肠源性内毒素,可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初步的依据:人生长激素联合乳果糖可能对防治重型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作用。
丁惠国单晶张斌李冰李睿董金玲马红波吕富靖惠威吴燕京金瑞闫惠萍贺丽香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生长激素乳果糖多器官功能不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各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消化道的机会性感染在临床常见,也是进展期AIDS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治疗上目前尚以经验性诊疗为主,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诊断。因此,消化科医师参与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胃肠道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李冰崔丹吕富静张斌刘素珍吴昊郭彩苹张彤丁惠国金瑞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感染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黏膜病变
加倍剂量善得定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观察
2001年
目的探讨加倍剂量善得定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40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加倍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 ,分别给予善得定50μg/h及25μg/h维持静点 ,观察止血疗效。结果加倍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善得定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疗效明显 ,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 %和95.24 %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善得定是一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药物 ,常规剂量25μg/h即可收到显著疗效 。
吕富靖罗晓岚金瑞李冰李在村
关键词:善得定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伴霍乱弧菌01型血行感染一例
患者女,62岁,北京市门头沟人。诊断慢性乙型肝炎10年,原发性肝癌半年。于2010年8月因腹胀1周,发热1天,T:38.9℃,按原发性肝癌肝硬化乙型收入院。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正常,当...
陈铭于艳华张立丽孙桂珍赵秀英李冰
文献传递
艾滋病患者胃黏膜与外周血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区室性差异的探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区室性差异。方法选取AIDS患者35例,对照组为HIV抗体阴性者10例,均进行胃镜检查并收集外周血。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HIV-1长末端重复序列(LTR)、gag基因的双链cDNA探针,核酸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涂片HI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T淋巴细胞,数据结果行t检验。结果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中HIV阳性率为(1.67±1.48)%,PBMC中为(19.37±9.23)%。AIDS未治疗组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组各组间的胃黏膜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6,t=-0.794,t=-0.461;P〉0.05)。PBMC涂片中,治疗1~4年组HIV阳性率为(4.25±3.4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37±9.23)%(t=-3.000,P〈0.05)。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2.53±8.14)%,PB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9.00±9.55)%,HAART1~4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7.44±18.00)%,仍低于对照组的(50.35±3.41)%(t=-4.620,P〈0.01),但PBMC中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4,P〉0.05)。结论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存在区室性差异。
李冰崔丹闫惠平赵秀英张立洁刘妍张欣
关键词:胃黏膜CD4淋巴细胞计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与乙肝病毒DNA定量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细胞免疫应答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清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特异性T细胞对HBV呈现了免疫低反应性,其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传统观点认为B细胞主要发挥体液免疫应答和抗原提呈作用。实际上.B细胞也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最近的研究证实,调节性B细胞(Bregs)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癌症中具有致病作用。
李庆武永乐李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DNA定量外周血细胞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性肝炎Ⅰ、Ⅱ、Ⅲ型的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Ⅰ、Ⅱ、Ⅲ型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5例AIH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其中Ⅰ型53例,Ⅱ型3例,Ⅲ型9例。结果AIH以中年女性多见,AIHⅡ型较Ⅰ、Ⅲ型年龄轻,临床表现及体征Ⅰ、Ⅱ、Ⅲ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HⅠ、Ⅱ、Ⅲ型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增加,以Ⅱ型增加最明显,IgG均增高,以Ⅲ型增加最显著,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轻度增加,IgA和IgM变化不明显;Ⅰ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92.5%,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37.7%,抗肌动蛋白(actin)阳性率13.2%;Ⅱ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阳性率100%,未检出抗胞质抗体-1(LC-1);Ⅲ型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阳性率100%,7例伴ANA阳性;共有21例肝活检标本,主要表现为界面炎(85.7%),明显的小叶内炎(51.7%),浆细胞浸润(52.4%),伴有桥接坏死(19.0%),以及玫瑰花结(19.0%)等改变;Ⅰ、Ⅲ型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HⅠ、Ⅱ、Ⅲ型在试验室检查和自身抗体等方面各有特点,血清抗体检测有助于3种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Ⅰ型与Ⅲ型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归为Ⅰ型。
崔丹李冰闫惠平刘妍冯霞檀玉芬马冬梅
关键词:肝功能试验自身抗体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