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东

作品数:49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肠癌
  • 15篇肿瘤
  • 13篇细胞
  • 11篇胃癌
  • 9篇手术
  • 8篇预后
  • 8篇切除
  • 7篇直肠
  • 7篇直肠癌
  • 7篇术后
  • 6篇淋巴
  • 6篇结直肠
  • 6篇结直肠癌
  • 6篇基因
  • 6篇病理
  • 5篇蛋白
  • 5篇胃肿瘤
  • 5篇大肠
  • 5篇大肠癌
  • 4篇诊治

机构

  • 48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学高等...
  • 1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天津市职工医...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作者

  • 49篇李卫东
  • 19篇付蔚华
  • 15篇朱理玮
  • 10篇王鹏志
  • 5篇邱宇杰
  • 5篇刘刚
  • 4篇刘天舒
  • 4篇陆礼
  • 4篇宋东旭
  • 4篇刘彤
  • 4篇崔建功
  • 4篇黄飞
  • 3篇赵智成
  • 3篇何向辉
  • 3篇赵承梅
  • 3篇付强
  • 3篇田伟军
  • 3篇王振
  • 3篇姚庆娟
  • 3篇刘宁波

传媒

  • 12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天津医药
  • 2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附54例报告)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1年收治的5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乳头上区26例,乳头下区28例;恶性39例,良性15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黑便、腹胀。术前经胃十二指肠镜检查52例,阳性43例(82.7%);全部行腹部CT检查,确诊率74.1%;上消化道造影24例,阳性16例(66.7%);小肠镜检查12例,确诊率100%;超声内镜检查13例,阳性8例(61.5%)。良性肿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8例,远端胃切除3例),手术切除率66.7%,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48.6%、28.2%。其余患者7例行短路手术,4例非手术治疗,均于1年内死亡。结论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胃十二指肠镜、腹部CT及消化道造影是十二指肠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小肠镜对十二指肠乳头下区肿瘤诊断有指导性意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是十二指肠非乳头区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崔玉李卫东付蔚华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外科手术
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3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2、5cm组织和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nm23-H1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nm23-H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中nm23-H1 mRNA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明显相关(P<0.05)。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Dukes分期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并同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结论 nm23-H1的降表达是结直肠癌转移中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检测结直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意义。
刘毓键喻志革赵承梅李卫东罗宇东朱理玮王鹏志
关键词: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免疫组织化学手术切除
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和改良的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在预测胃癌术后死亡率和手术风险中的价值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 E-PASS)和改良的生理能力与手术应激评分系统( mE-PASS)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死亡率的价值及其相关参数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l月至2014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77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和拟合优度检验评价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术后死亡率的效率,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E-PASS评分系统的相关参数与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组和非死亡组的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胃癌术后死亡率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6和0.878。 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死亡率的ROC曲线拟合优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严重心脏病、严重肺病、糖尿病、体能状态分级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因素(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严重肺病、ASA分级和手术时间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E-PASS和mE-PASS评分系统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适用于临床。与E-PASS评分系统比较, mE-PASS评分系统简化了术中参数。严重肺病、糖尿病、手术时间和ASA分级为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宁波崔建功张增强赵智成李卫东付蔚华
关键词:死亡率
结直肠癌VEGF和MMP-9基因的表达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以明确其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之肿瘤及切端结肠组织中VEGF、MMP-9mRNA转录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MMP-9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VEGF、MMP-9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切端结肠组织(P<0.01),肿瘤组织VEGF、MMP-9的mRNA转录水平分别在不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肿瘤组织VEGF、MMP-9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7%(17/30)、73.33%(22/30),显著高于切端结肠组织(P<0.01),肿瘤组织VEGF、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不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无论是在mRNA转录水平,还是在蛋白表达水平,肿瘤组织VEGF与MMP-9两基因之间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VEGF和MMP-9在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者肿瘤易于侵袭、转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进程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李卫东姚庆娟刘刚刘天舒朱理玮
关键词: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
4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3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2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例。肿瘤平均直径5.11cm,胃周淋巴结转移5例(12.2%)。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6例(87.8%),CD34阳性28例(68.3%)。术后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肿瘤的核分裂相≤5/50HPE和>5/50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63.8%(P<0.05)。瘤体直径<5cm组与瘤体直径≥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62.9%(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和80.8%(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80.0%和66.7%(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侯计平李卫东
关键词:胃肿瘤间质瘤
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特征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统计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后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现率,研究其特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病例资料,对单侧甲状腺癌组和双侧甲状腺癌组的13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后病理证明约33.06%患者为双侧分化型甲状腺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0岁、超声发现双叶结节及第一结节≥2cm是双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术前各项检查提示甲状腺第一结节为恶性肿瘤的前提下,如患者年龄〈50岁、超声发现双叶结节且第一结节〉2cm,应注意考虑是否有双侧甲状腺癌存在的可能。
马玲李卫东宋鹏刘彤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
CD40单链抗体影响辅助性T淋巴细胞平衡增强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CD40单链抗体(CIMOScFv)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Thl)平衡的影响及其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已获得的CIMOScFv基因片段,构建pET28a-CD40ScFv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后诱导表达获得功能性CIMOScFv蛋白。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检测CD40ScFv对其活化成熟的促进作用,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检测共培养液中Thl/Tlr2比例。构建小鼠荷瘤模型,予CIMOScFv治疗并设立对照,观察并记录肿瘤体积变化,检测肿瘤微环境中白细胞介素-12(IL-12)浓度和Thl/Th2比例。结果成功构建pET28a-CD40ScFv重组质粒及诱导表达CIMOScFv。不同条件激活的DC培养液中CIMOScFv组DC活化程度显著高于PBS组(CD80:P=0.001,CD86:P=0.000),同时DC培养液上清中CIMOScFv组IL-12浓度为(674.37±73.59)pg/ml,显著高于PBS组(309.45±40.91)pg/ml(P=0.001),而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DC与CD4^+T细胞混合培养液中CD40ScFv实验组的Thl/Th2比值(9.98±1.78)显著高于PBS组(2.75±0.49)(P=0.003),而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2)。小鼠肿瘤微环境中CD40ScFv组IL-12的浓度[(396.27±48.13)pg/m1]显著高于Ns组[(79.51±14.97)pg/m1](P=0.000),同时CIMOScFv组的Thl/Th2细胞比值为6.32±0.87,显著高于NS组(1.79±0.38)(P=0.000),而与激动型CD40m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结论构建pET28a-CIMOScFv重组质粒经诱导后可表达功能性CD40ScFv蛋白。CD40ScFv在体外通过促进DC的活化与成熟,诱导Thl细胞的极化,调整Thl/Th2比例,进而发挥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
鲁遥恒王吉黄飞吕文浩王曦付蔚华李卫东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辅助性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
合并高脂血症的胃癌患者PGE2 VEGF表达水平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合并高脂血症的胃癌患者与未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素E2(ptodyshlsnfin E2,PGE2)、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o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胃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探讨高脂血症对胃癌进展的影响。方法:将全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102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组49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组5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102例胃癌患者血清PGE2、VEGF的浓度及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不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相比,合并高脂血症的胃癌患者,其血清PGE2、VEGF浓度以及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枚数、TNM分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高脂血症的胃癌患者可能通过上调PGE2和VEGF的表达促进胃癌的进展。
张骜刘嘉黄飞周扬李卫东付蔚华刘彤
关键词:胃癌高脂血症前列腺素E2临床病理特征
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300例接受胃癌根治手术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影响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300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69%和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与患者预后相关(均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RR:1.800,95% CI:1.120 ~2.891,P=0.015)、组织学类型(RR:1.982,95% CI:1.291~3.042,P=0.002)和浸润深度(RR:1.464,95%CI:1.213 ~1.767,P=0.000)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崔建功刘宁波付蔚华李卫东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转移预后
癌胚抗原启动子正调控白细胞介素-15表达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靶向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构建癌胚抗原(CEA)启动子正调控人白细胞介素-15(IL-15)真核表达质粒载体,观察其在肿瘤细胞内的靶向性表达。方法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正调控质粒pHi2-IL-15-CMV-TAT和CEA启动子正调控质粒pHi2-IL-15-CEA—TAT;再以IL-2信号肽(SP)置换IL-15SP构建质粒pHi2-IL-2SP—IL-15-CMV—TAT和pHi2-IL-2SP-IL-15-CEA-TAT;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体外转染CEA阳性结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乳腺癌MCF-7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转染后48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5表达。结果质粒均成功构建。ELISA检测结果:(1)以IL-2SP置换IL-15SP可提高转染细胞的IL-15表达4.8~5.9倍(P〈0.01);(2)转染SW480细胞后,CEA启动子正调控的两质粒(pHi2-IL-15-CEA—TAT和pHi2-IL-2SP—IL-15-CEA—TAT)与相对应的CMV启动子正调控质粒(pHi2-IL-15-CMV—TAT和pHi2-IL-2SP—IL-15-CMV—TAT)之间的IL-15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效应等同于CMV启动子正调控质粒;(3)转染MCF-7细胞后,CEA启动子正调控的两质粒IL-15表达显著低于CMV启动子正调控质粒(P〈0.01)。结论CEA启动子正调控IL-15质粒,尤其是质粒pHi2-IL-2SP—IL-15-CEA—TAT在CEA阳性细胞中高表达IL-15,CEA阴性细胞中低表达IL-15,实现了IL-15基因高效、靶向性表达。
李卫东何向辉赵娜邱宇杰朱理玮
关键词:基因治疗白细胞介素-15癌胚抗原启动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